2.10 吊装和搬运
2.10.1 重量较大的生产设备或零、部件,应便于吊装。必要时,应设有起吊孔或吊环等。设计吊装位置,必须能避免在吊装时发生倾覆。
2.10.2 整机运输或分别运输的零、部件,应符合运输和装载的有关要求。
2.10.3 重量超过1t的零、部件和组装运输件,宜在适当部位标出重量。其数字必须清晰,并标明是哪一部分重量。
2.11 检查和维修
2.11.1 生产设备的设计,必须考虑检查和维修的方便性。必要时,应随设备供应专用检查、维修工具或装置。需要进行检查和维修的部位,必须处于安全状态。
2.11.2 需进入内部检修的生产设备,应有安全技术措施。对运动设备,必须有联锁装置。
2.11.3 进入缺氧或有毒设备内部检修时,应采取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必要措施。3 事故和职业危害预防
3.1 可动零、部件
3.1.1 人员易触及的可动零、部件,应尽可能封闭,以避免在运转时与其接触。
3.1.2 设备运行时,操作者需要接近的可动零、部件,必须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
3.1.3 为防止运行中的生产设备或零、部件超过极限位置,应配置可靠的限位装置。
3.1.4 若可动零、部件(含其载荷)所具有的功能或势能可引起危险时,则必须配置限速、防坠落或防逆转装置。
3.1.5 设计安全防护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a.使操作者触及不到运转中的可动零、部件;
b.在操作者接近可动零、部件并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下,设备应不能起动或立即自动停机、制动;
c.避免在安全防护装置和可动零、部件之间产生接触危险;
d.安全防护装置应便于调节、检查和维修,并不得成为危险发生源。
3.1.6 以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所在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之内的所有传动带、转轴、传动链、联轴节、带轮、齿轮、飞轮、链轮、电锯等危险零、部件及危险部位,都必须设置防护装置。
a.不经常进行调节和维护的可动零、部件,应采用固定式防护罩。固定式防护罩应设计得坚固耐用;
b.经常进行调节和维护的可动零、部件,应配置可动式防护罩。必要时,可动式防护罩应有联锁装置,以保证在未关闭防护罩时,不能起动可动零、部件;一旦开启防护罩,则应立即自动停机。
3.2 飞出物
3.2.1 高速旋转零、部件,必须配置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合适形状、尺寸的防护罩,必要时,应规定此类零、部件检查和更换的期限。
3.2.2 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或突然停电时),若存在工具、工件、联接件(含紧固件)或切屑等飞甩危险,则应在设计中,采取防松脱措施、配置防护罩或防护网等安全防护装置。
3.3 过冷和过热
人员可能触及的生产设备的过冷或过热部件,必须配置防接触屏蔽。在不影响操作和设备功能的情况下,加工灼热件的生产设备,也必须配置防接触屏蔽。屏蔽应是固定式的。
3.4 防火与防爆
生产、使用、贮存或运输中存在有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或其他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设备,应根据其不同性质(燃点、闪点和爆炸极限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实行密闭,严禁跑、冒、滴、漏;根据具体情况配置监测报警、防爆泄压装置及消防安全设施;避免摩擦撞击;消除电火花和静电积聚等。
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安全设计按现行有关标准、规程的规定执行。
3.4.1 锅炉、压力容器
锅炉、压力容器除应符合本标准有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符合(80)劳总锅字23号《蒸气锅炉安全监察规程》、(81)劳总锅字7号《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及(82)油设字第384号《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等的要求。
3.4.2 可燃气体燃烧设备
可燃气体的燃烧设备,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a.避免气体偶然排出(如通过插板、开闭器、点火装置、限压装置等);
b.保证气体燃烧设备具有可靠的燃烧安全性(如配置可靠的点火装置和完善的火焰稳定装置等);
c.燃烧安全防护装置(如载止阀、安全阀、防爆膜、防爆阀、自动报警等)应完善、可靠。
d.能阻止向可燃气体输送部分回火。
3.4.3 其他燃料燃烧设备
3.4.3.1 设计液体、固体燃料的燃烧设备,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a.供给燃料时不致发生危险;
b.易燃易爆燃料贮库的防火间距,必须符合TJ16—7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