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条 支架间应设撑木。支架和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塞紧、接顶和背实。巷道砌墙时,砌体和顶帮之间必须充足填实。冒顶过高时,可用木垛接顶。
第四十六条 巷道砌墙或更换支护时,拆除原有支护后,必须及时排除顶帮活石,并采取临时护顶措施。在倾斜巷道中,还必须有防止石块滚落和支架歪倒的安全措施。
第四十七条 采用锚喷支护,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锚喷支护的端头到掘进工作面的距离,锚杆的形式、规格、安装角度,喷体厚度,以及围岩涌水的处理等,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二)采用钻爆法掘进的巷道,应采用光面爆破;
(三)打锚杆眼前,必须首先敲帮问顶、清理活石。如处理活石有危险时,必须设置临时支护;
(四)喷锚前,必须将岩帮、眼孔清洗干净;
(五)对锚杆必须进行拉应力试验,对喷体应做厚度和强度检查。在井下做锚固力试验时,应有安全措施;
(六)锚杆的托板,必须紧贴顶板或巷壁,并用螺母拧紧。
(七)施工过程中,工程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完毕后,还应指定人员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八)岩帮如有涌水,必须进行处理,以防喷体脱落。
(九)处理堵塞的喷射管路时,必须将喷枪口朝下,以防突然喷射和管路弹动伤人。
第四十八条 开凿或延深斜井和下山时,斜井或下山内,必须设有防止跑车的装置。掘进工作面的上方,还必须设置坚固的遮挡。遮挡距工作面的距离,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第四十九条 由下向上掘进30度以上的倾斜巷道时,必须将溜渣道同人行道分开。人行道应设扶手、梯子和信号装置。掘进巷道和上部巷道贯通前,必须有安全措施。
三、天井和溜井的掘进
第五十条 采用普通法掘进天井和溜井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必须设置牢固稳定的工作台和保险台。保险台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大于6米;
(二)掘进高度超过8米时,必须设梯子间和溜渣间。梯子间和溜渣间之间必须用隔板隔开;
(三)天井与上部巷道未贯通以前,不得在其间开凿任何工程;
(四)当工作面与上部水平的距离剩至7米时,测量人员必须及时给出贯通位置。贯通地点应进行防护或设置警戒。
第五十一条 采用吊罐法掘进天井和溜井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上罐前,必须检查吊罐结构、连接装置、信号装置、通讯装置、保护盖板、钢丝绳及绳卡等,如有损坏或故障,须经处理妥善后方可进行作业。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带;
(二)吊罐升降时,罐内人员必须站在保护盖板范围以内,认真处理刮帮和浮石,并注意吊罐与工作面的距离。吊罐升降完毕,应切断电源,刹紧制动装置;
(三)在天井内放炮,必须采用能抗杂散电流和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起爆方法。放炮前,必须摘下吊罐,放于水平巷道内的安全地点;
(四)吊罐绞车必须安装牢固,并与巷道钢轨断开;
(五)天井与上部巷道贯通前,必须加强联系和设置警戒。
第五十二条 采用其它方法掘进天井,应编制专门设计和制定安全措施,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第三节 回采和顶板管理
第五十三条 每一采区必须有采区设计,采区设计必须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准备采区必须按采区设计施工。
禁止任意扩大和缩小设计规定的矿柱和岩柱。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和岩柱,在规定保留的期限内,不得开采或破坏。
第五十四条 每一回采工作面的回采前,必须按照采区设计编制施工设计,报矿总工程师批准。情况变化时,施工设计应及时修改或补充。
第五十五条 每一回采工作面至少要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应加强支护,保持支护坚固完整和畅通无阻。
第五十六条 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水平面,应上下相对布置采区回采,上部采区回采工作面必须保持一定的超前距离,超前距离大小,由各矿山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回采,上部矿床未采完前,不得回采下部矿床。
第五十七条 禁止放空溜矿井的矿石。禁止将不合格的大块矿石和其它杂物放入溜矿井。主溜矿井不得有水流入。
第五十八条 回采工作面矿壁必须平整,不得留有伞檐。
第五十九条 回采工作面必须经常备有一定数量的支护材料,其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应在施工设计中规定。禁止使用损坏、不合格的支护材料。
第六十条 回采工作面必须按照采区设计的要求及时支护。支架必须架设牢固。严禁在浮矿或浮石上架设支架。严禁在控顶区域内提前拆除支架。碰倒、损坏或失效的支架,必须立即恢复或更换。因机械通过或其它原因需要拆除附近支架时,必须预先架设临时支架。
回采工作面如遇顶底板松软或破碎、过断层、过采空区、过原有矿柱或冒顶区等,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支架方式,并制定安全措施。
如果顶底板和矿壁和矿壁围岩稳固可不设支架,但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第六十一条 必须严格执行鼓帮问顶制度。作业前,班组长应对顶板进行检查。每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认真检查工作的顶板矿壁和支架等情况。当发现危险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六十二条 采用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的采矿方法回采,必须建立顶板管理制度。顶板不稳固的采区,应指定专人负责检查。
地质情况复杂、有地压活动的矿山,应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第六十三条 采用空场法、留矿法回采的矿山,必须采取充填或强制崩落岩围的办法及时处理采空区。薄的、小的、孤立的采空区是否需要及时处理,由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决定。
第六十四条 采用全面采矿法回采,回采中应详细检查顶板,并应根据顶板稳固情况,预留矿柱。矿柱的规格和间距,应在采区设计中规定。
第六十五条 采用壁式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悬顶、控顶、放顶距离,放顶、回柱的方法和安全措施;放顶同其它工序平行作业时的安全距离等,均必须在施工设计中明确规定;
(二)放顶人员必须站在支架完整、没有可能发生崩绳、崩柱、甩钩、断绳抽人等情况的安全地点工作;
(三)放顶前,应全面检查现场,保证退路畅通和照明良好。放顶时,禁止人员在放顶区及其附近巷道中停留。放顶后,应及时封闭落顶区,防止人员进入;
(四)回柱放顶时,应指定有经验的人员观察顶板动向;
(五)采用密集支柱切顶,每隔3~5米,必须留有宽不小于0.8米的安全出口;
(六)初步放顶、最后收尾,以及在采空区、断面、破碎带等区域放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报主管部门批准,并应有队(带班、工段)长亲自在场指挥。
第六十六条 采用分段采矿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矿房构成要素、采掘顺序、顶板暴露面积和回采安全措施等,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并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批准。
(二)除回采、运输、通风、充填巷道外,不得在采区矿柱内掘进其它巷道;
(三)上下两个水平的矿房和矿柱,应上下对应、规格相同。
第六十七条 采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回采第一层前,应将下部漏斗扩完并充满矿石;
(二)每个漏斗都应均匀放矿,如发现悬空或堵塞,上部应停止作业,待处理妥善后方可继续工作;
(三)放矿人员和采场内人员应密切联系。在放矿影响区域内,不准上下同时作业;
(四)每回采一个分层的放矿量,应控制在采下矿石的三分之一左右,矿房内暂留矿石距回采工作面的空间高度应保持在2米以内。
第六十八条 采用有底部结构的分段崩落法和阶段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采场的电耙道应有独立的通风道和回风道,电耙耙运方向应与风流方向相反;
(二)电耙道的人行道应设在进风侧和电耙绞车的侧翼和后方;
(三)电耙道放矿溜井旁,必须留有宽0.8米以上的人行道;
(四)必须有防止和处理溜井堵塞及采场悬拱的安全措施。严禁人员钻入溜井或进入采场处理堵塞和悬拱;
(五)在拉底空间,要形成一个厚度不小于3~4米松散垫层。采场顶部应有厚度不小于崩落层高的复盖岩层。如采场顶板稳固不能自行冒落,应及时采用强制崩落或充填方法使其达到规定的岩石厚度。
第六十九条 采用无底部结构的分段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回采工作面上方,应有厚度大于分段高度的复盖岩层。如上盘不能自行冒落或冒落量达不到规定的厚度,应强制放顶使其达到规定厚度;
(二)上下两个分段同时回采时,上分段应超前于下分段,其超前位置应在下分段回采工作面的错动区域边界之外;
(三)采场放矿溜井应设置格筛。严禁人员钻入溜井或进入采场悬拱下面处理堵塞或悬拱;
(四)各分段连络巷道应有足够的新鲜风流,其风向与采块推进方向相反。
第七十条 采用分层崩落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每个分层进路宽度、分层高度、控顶距离、放顶距离、假顶假底铺设、回柱放顶方法和安全措施等,均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
(二)上下分层同时回采,上分层工作面必须经常保持10以上超前距离;
(三)崩落假顶时,禁止人员在相邻进路内停留;
(四)当假顶降落受到阻碍时,禁止继续开采分层。顶板降落前产生空峒时,禁止在邻近进路或下部分巷道内工作;
(五)顶盘不能自行冒落的缓倾斜矿体,应强制放顶使其崩落;
(六)采区采完时应在天井下口铺设加强假顶;
(七)整理工作面时,只准由出口处开始逐步向崩落区进行。
第七十一条 采用充填法回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人行井、放矿井和通风井均必须保持畅通,放矿井应设有格筛;
(二)在采场内,禁止同时进行凿岩和处理浮石;
(三)回采顺序、炮眼规格、充填要求等,均必须在施工设计中规定;
(四)充填井下方,禁止人员通行或停留。注砂井和充填地点之间,应经常保持联系,如联系中断,必须立即停止注砂;
(五)充填采场时,人行井、放矿井的挡帘应密实牢固,以防跑砂。在处理因跑砂堵井时,应制定安全措施;
(六)分层回采结束后,要及时充填。最后一层的充填料必须充满接顶。
第七十二条 采用壁式充填法回采,用充填废石的方法管理顶板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必须严格掌握采高和控顶距离。采高、控顶距、支护和充填规格质量等,均必须在施工设计中规定;
(二)如采用全面充填法,采空区充满填实。顶板不稳固区域,应增砌石垛;石垛应砌筑牢固,砌接到顶;
(三)如采用带状充填法,垒砌石垛带前,应清理底板上的浮渣。石垛带必须砌接到顶,顶板下和垛墙上的缝隙用石块塞紧。
第七十三条 回采矿柱,必须编制专门设计和制定安全措施。
第四节 采掘机械
第七十四条 采掘机械必须保持技术状况良好。机械的保护、保险及其它安全设施必须保证齐全、灵敏、可靠。司机必须按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操作。
第七十五条 采掘机械作业地点必须有良好的照明。工作地点的支架必须牢固可靠。机械停止运转24小时以上者,复用时,必须检查机械电气各部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第七十六条 各种采掘机械的橡套电缆必须妥加保护,避免遭受碾压、撞击、刮挤、水淋和炮崩造成损伤。操作人员每班应对橡套电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值班电工处理。
第七十七条 严禁手扶、碰撞运行中的钢丝绳或牵引链。
第七十八条 各种移动式采掘机械在每班工作结束或司机离开机械时,必须切断电源并制动。
第七十九条 采掘机械必须有维修保养制度,固定专人使用和负责维护保养。
第八十条 使用割岩机掏槽,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割岩机的控制开关及传动部分必须装设防护罩;
(二)启动前,司机应与周围人取得联系。截割时,截齿数不得少于规定数目。如截盘被卡住,应采取措施处理,不得强行截割;
(三)运转时,必须喷雾降尘。无水和喷雾装置损坏时,不准割岩;
(四)在倾斜工作面割岩,必须有可靠的防滑措施;
(五)牵引柱必须打在顶板稳固的地点。拉紧牵引绳时,必须通知周围人员。割岩机到牵引柱之间的牵引绳剩至5米时,必须移动牵引柱;
(六)更换截击或检查机械必须切断电源。
第八十一条 使用装岩机装岩,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司机在工作时,必须注意周围人员和自身的安全;
(二)铲斗装岩机工作时,应将电缆悬挂于钢丝绳上。扬铲时,禁止人员在铲斗下方工作;
(三)耙斗装岩机装岩前,必须将机身和尾轮固定牢靠。严禁在耙斗运行范围内行走和进行其它工作。在上山移动耙斗时,下方不得有人。上山倾角大于20度时,在司机前方还必须打护身点柱或设挡板。下山使用耙斗装岩机,必须有防滑措施;
(四)禁止用铲斗撬挖浮石。
第八十二条 电耙车绞车开动前,司机应发出信号,然后开动绞车。电耙运行时,禁止人员进入电耙道或跨越钢丝绳。
第八十三条 使用无轨装运机械,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机械上必须有灯光、喇叭或警铃;
(二)运行时与人相遇,应停车让人通过;
(三)装运巷道底板应平整、无大块矿岩。巷道坡度、弯道曲线半径应符合机械技术要求;
(四)操作一侧,机械距巷壁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
(五)禁止用铲斗撬挖浮石。
第五节 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开采
第八十四条 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面开采,必须编制专门设计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十五条 大范围开采前,必须先进行试采,同时建立观测站,观测地表变形、岩层移动、水文地质等情况,查明冒落带、裂缝带的高度和范围,取得实际考察资料,作为本地区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开采的科学依据。
第八十六条 试采前,必须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铁路和水工建筑进行加固。
试采时,必须及时观测。对受到开采影响的建筑物、铁路和水工建筑,必须及时维修。
第六节 井巷的维修和报废
第八十七条 矿山必须切实加强井巷的检查和维修,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行人安全、运输和通风的需要。矿井应根据回采、掘进、运输、通风和维修等部门的管辖和使用范围,制定明确的井巷维修责任制度。
停产在二天以上的井巷,在开工之前应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可靠时,才能作业。
第八十八条 修理、刷大井巷、更换或连续撤换支架时,必须防止冒顶片帮伤人和堵塞撤退通道。
撤掉支架前,应先加固工作地点的支架。连续撤换支架如不能连续施工,每次工作结束后,应有防止人员进入的措施。
修理倾斜井巷,必须停止行车。
翻修独头巷道支架,应由外向里逐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