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分析:
一、主要研究内容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项目,将在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两馆示范开展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点监控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博物馆环境因素监测技术系统,实施文物微环境“平稳、洁净”调控,形成示范经验。建立“博物馆监测站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监测中心”分级监控管理平台,示范统一信息、集中监控、分级管理、风险预控、辅助决策、指导培训运行模式。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中,引入基于洁净概念博物馆环境理念,形成博物馆建设预防性保护示范经验。通过上述示范工程,总结并研究提出建设“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平台” 实施方案及其相关技术、工作、管理规范,搭建“全国馆藏文物环境监测体系”框架。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推行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平台”积累经验和提供技术支持。
(一) 示范单位情况如下:
1.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1996年底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为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中国古代艺术类博物馆,目前收藏有21个门类的1~3级珍贵文物13.5万件、一般文物88万余件、考古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文物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有常设展览厅11个,临时展厅3个,长年展出珍贵文物1万多件。上海博物馆为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单位、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单位、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上海博物馆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设有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研究室,配备比较完整的一起设备,长期从事本馆、上海市乃至国内有关单位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研究和文物修复处理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围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和实际应用需求,开展自主创新性研究的职责。
示范项目,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陈列馆、少数民族馆、青铜库房和工艺品库房4个区域实施博物馆环境监测站职能示范,在上博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实施监测中心职能示范。
2.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博物院所属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4月16日建成开放,属遗址类博物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遗址大展厅外,还设有4个文物展厅。该馆现藏文物10000余件,文物类别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木器、陶器、动物骨骼等,其中定级文物共994件,包括一级文物364件,二级文物311件,三级文物319件。陈列馆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在5个展厅共展出文物共1700余件,定级文物在博物馆陈列馆的分布为二展厅67件,三展厅781件,四展厅34件,五展厅5件,科研楼库房55件。在文物库房存放文物近6000件,其中部分藏品存放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科研楼临时库房和科研基地中。借助成都博物院的系统管理,金沙遗址博物馆配备有文物内务保存环境保护专业研究人员,在建文物保护实验室3000多平方米。
示范项目,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第三展厅(天地不绝)、第四展厅(千载遗珍)和馆外临时文物库房3个区域实施博物馆环境监测站职能示范。
3.成都博物馆
成都博物院所属成都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目前收藏有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皮影、木偶、道场画等各类珍贵文物达20余万件。其中尤以巴蜀青铜器、东汉画像砖、南朝石刻、成汉陶俑、青羊宫系陶瓷与皮影、木偶、道场画等民俗文物最为著名。2009年12月至今,成都博物馆新馆在建中,计划2012年10月建成开放,目前建筑空调系统、展陈环境、库房系统尚未完成设计。博物馆总用地面积:10742m2,总建筑面积:64945.87m2,建筑层数为地上5层(附设夹层),地下部分为2~4层(附设夹层)。博物馆建筑特别抗震设防为基本烈度为8度。
示范项目,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中开展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等文物保护功能的预防性保护设计与建设理念示范。
(二) 示范研究任务:
1.博物馆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1)在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2个示范单位,建立博物馆监测站监测平台网络系统硬件,储存、管理、应用各家示范单位监测数据。
(2)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增加建设监测中心级监测平台网络系统硬件,储存、管理、应用2家示范单位监测数据(数据中心)。
(3)研发“博物馆监测站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监测中心”2级监测平台信息系统软件,为今后建设“监测站--区域监测中心--国家监测中心”3级监测平台信息系统软件作示范积累。
2.博物馆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建设
在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2个示范单位,建立比较完备的环境监测技术系统。
(1) 建立各30个监测点的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用于示范单位所选示范点监测;
(2) 配备各2套反应性无线传感监测仪,用于示范单位示范点比对监测;
(3) 配备各50套被动采样器,用于示范单位环境污染物“被动采样”后,委托华东理工大学用离子色谱分析,数据由示范单位填入数据库;
(4) 配备必要的手持式环境监测仪,由示范单位定期检测并将数据填入数据库。
3.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技术措施应用
在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2个示范单位,配备环境调控材料或设施。
(1) 配备各1000公斤被动调控材料(调湿剂和吸附剂),用于示范单位监测点的微环境调控;
(2) 配备各2套“净化--调湿器”或除湿机,用于示范单位所选示范点微环境调控;
(3) 金沙遗址博物馆配备1套“藏展材料筛选评估系统”,用于该馆和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中,文武藏展材料筛选评估;
(4) 定制一批无酸纸板,示范用于文物囊匣制作,推广文物友好型囊匣材料;
(5) 改造文物展柜或采取美化方式,在2个示范单位示范微环境优化调控。
4.示范单位博物馆环境监控管理机制
结合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单位管理体系,从全面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有效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工作出发,研究建立示范单位各具特点的博物馆环境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管理体系,从管理程序、规章制度、设施装备等方面规划构成单位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
5.成都博物馆建设预防性保护示范
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中,引入基于洁净概念博物馆环境理念,研究提出文物预防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包括库房即展厅空调系统、文物展柜技术要求、文物展览和库房照明要求等,指导具体设计。
6.编制“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建设方案
在3个示范单位的博物馆环境监控应用示范基础上,研究编制:
(1) 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系统(三级管理)实施方案;
(2) 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系统(三级管理)实施方案;
(3) 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体系框架。
7.规范标准文本编制
为在“十二五”达到建设“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平台”的目标,需研究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实施管理规程:
(1) 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信息指标代码、设备代码及编制规范;
(2) 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终端及通讯技术规范案;
(3) 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运行管理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