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

  初中一、二年级的“青年修养”一科,具有公民品德教育的性质。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品质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就当前学校的情况看,思想品德教育比较薄弱,学生的品德方面存在着许多缺点;因此,除了应该改进和加强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直接地、比较系统地讲授一些有关共产主义道德的常识,对学生进行身心修养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明确认识:应该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对待个人同集体、同国家的关系,怎样培养自己成为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有了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就易于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还可以为他们今后树立革命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长期细致的教育的结果。因此“青年修养”课必须同其它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适当地配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三年级的“政治常识”一科主要是讲授我国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以及当前的任务。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有的教育,对于一个毕业后即将从事劳动生产的初中学生说,这些方面的知识就更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一、二年级的“社会科学常识”一科是针对学生思想情况,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国内、外形势,讲些最浅近易懂而又是最基本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东西所占的比重较小,约四分之一)。就是说根据需要和可能,踢破哲学体系的框框来讲。它和大学系统讲授的哲学课有很大的区别。
  在高中一、二年级讲授这些东西有如下好处:从学生年龄上讲,这时候正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以观点、方法的教育,能使他们逐步学习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认识他们所见所闻而又可能理解的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并便于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
  “社会发展史”可在“社会科学常识”中概要地讲讲,不必再单设为一科,以免与历史课重复。
  关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任务和基本政策,在初中三年级的“政治常识”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只能讲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比较简单。为了更好地结合现实教育学生,还需要在高中进一步作深入的讲授,因此高中三年级设“社会主义建设”,内容较“政治常识”更为深、广,能更多地分析一些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树立学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因此如把这门课设在高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政治常识”衔接,意义就不大,设在高中三年级较为合适。
  为了照顾地区和学校的差别性,各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和自己的需要,对某些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有的教材甚至可以不讲。如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多讲民族关系问题。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