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生的培养及招生问题
我们国家需要大批在四化建设中能够独立解决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等各方面问题的有创造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怎么培养呢?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坚持国际交流,闭关锁国不是办法,不利于提高。但长期大量靠外国培养总是不行的,会带来别的问题。今后,公费出国的人要逐年减少,要求质量高一点,选拔严一点。
中央提出过,能不能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外国人及华裔学者到中国来为我们培养人,帮助搞建设。这就是智力引进的问题。最近,陈省身等几位学者提出,在数学方面来中国搞暑期讲习班,吸收一年级研究生参加,讲八门课,一个学生选四门课,由中外学者一起讲。这对提高研究生的水平会有一定帮助,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本科生考研究生是个问题。大学毕业就当研究生,然后就做论文,有的学科可以,有的学科恐怕不行。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大学是高中的指挥棒,研究生又是大学的指挥棒。这个问题要研究,恐怕要做改革的试验。有的同志提出,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有的同志则担心、推荐会出现“走后门”。但是我想,一个单位、一个学校的教研组,要冒着牺牲自己名誉的风险来推荐一个不合格的人,是不会轻易那么干的。要相信我们的导师。现在大学毕业的学士考硕士研究生,外语真正过关的不是太多,大概有三分之一吧。当然不只是外语问题,严格地讲,现在有些学士水平是不够的。
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再来当研究生?可能有这样的学科,如学纯数学的,不中断更好一些。但是相当多的学科,可能要有实践经验的更好一些。现在国务院正在草拟一个文件,规定大学毕业后要试用一年,试用后再工作三年,三年后可以进行合理的流动。我们现在“单位所有制”有些死,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
目前,研究生的招考,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考本学科、专业的;一种是工科考理科、理科考文科等。这样交叉,可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这需要加以考虑和研究。对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招收研究生,到底行不行?需要根据国家的需要,认真地做些分析研究,也要总结国外的经验。
培养研究生,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包括正确地选拔,可以有一些过渡性的办法。学校要造成浓厚的学术空气,这是基本的。带研究生的队伍,主要靠导师。当然,还有其他人,只靠一个导师也不行。从实际情况看,现在有的导师确实起了导师的作用;也有个别的导师只是挂名的,工作是别人做的,他顶个名,不能长此下去。老同志要把新同志提上来,扶上马,送一程,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讲,将来还要讲。长江后浪推前浪嘛,不仅管理人才如此,科技人才更应如此。要善于发现人才和选择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敢于给中青年压担子,否则就会挫伤锐气,出不了新的学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