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洋捕捞渔船管理暂行办法[失效]

  会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 北方旱区各级党委和政府,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广大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例如延安地区,这几年种草种树、“四田建设”(水地、埝地、梯田、坝地)、“四法种田”( 山地水平沟、坝地垄沟、油豆草轮作、间作套种
),都取得很大成绩。全区530万亩土地,已绿化21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40%;粮食生产增长很快,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群众温饱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林牧副各业和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北方旱区总的情况看,生产、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地方粮食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还有100多个县人均口粮不足300斤,分配在50元以下。而且大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整个自然面貌和经济状况都还没有根本改变,亟需加快改造、建设速度。
  大家认为,要改变北方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分析。既要看到干旱少雨、 土地贫瘠、 风蚀沙蚀严重等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更要看到它的优越条件。这主要是:土地资源丰富,不仅人均占有耕地较多,而且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沙、荒滩可以利用;光热资源充足,日照长,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广大群众在长期与干旱作斗争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旱作技术和农林牧综合发展的经验,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例如山西省闻喜县东官庄大队多年旱地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400斤左右,壶关县晋庄大队旱地谷子亩产多年保持在800斤以上,中阳县正卜咀大队旱地玉米平均亩产超过600斤;在种草种树方面,也出现了象陕西榆林、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河北张家口、吉林白城等一批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典型,为加快北方旱区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因此, 只要克服长期以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片面性,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大力种草种树,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坚持农林牧全面发展,就能使整个旱区面貌有个根本的改观。
 二、 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是改变北方旱区面貌的根本大计
  北方旱区长期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上长期地人为地破坏了植被。只有停止破坏,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增加肥料,才能最后增产粮食,改善人民生活。会议认为,北方旱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坚持山水田草林综合治理,推行旱作农业技术,促进农林牧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要全面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山水田草林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技术的关系。实行山水田草林综合治理,就能为农林牧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做到以林护农,以草养畜,以牧促农;推行旱作农业枝术措施,即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选种耐旱作物、选用抗旱品种等,就能较快地提高粮食单产,为加速退耕还林还牧创造条件。只有把两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做到互相配套,旱区的农业才能实现稳产高产,全面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