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调整产品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的基本方向是:在发展粮食作物机械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机械;重点发展小型机械的同时,适当发展中、大型机械;发展机械化设备的同时,努力发展多能源利用和节能机械,继续抓好半机械化设备。
根据当前农村的迫切需要,拟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机械。这是农业翻番、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以薯类加工为例,全国每年可用于加工的薯类约一百二十亿斤,价值二十一亿六千万元,如初加工成淀粉,价值可达四十亿二千八百万元,如进一步加工成细粉丝,价值即可达九十六亿元。目前,这些深度加工机械很多是缺门,急需根据市场调查情况,抓紧研制、生产和供应。
牧业机械和渔业、林业机械。急需发展小型和适用于草山、草坡作业的牧草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奶粉加工成套机械;人工养鱼需要的渔业机具、就地速冻、组合式冷库等保鲜储藏设备;积极发展营林、造林、采伐、加工、运输等各种机械。
多能源利用和节能设备。现在生产的内燃机,多数机型落后,平均每马力油耗比国外先进产品高5%至10%;排灌机械很大一部分效率低、匹配不合理,浪费能源。必须加速落后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节能产品。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小水电、风力发电和多能源利用的设备。
农村运输机械。农业运输用工量一般占农业总用工量的一半左右,随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运输量将进一步增加。我们要努力提供各种适用的中小型运输工具、工作附件和专用装置等。
此外,还要积极发展适应科学种田所需的各种测试、分析仪仪表,以及改善农村生活所需的各种机电产品。
实现上述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是:
贯彻科技先行的方针,组织科技攻关。围绕农业发展急需的重点,我们对“六五”后三年农用机电产品科技规划作了较大调整,从原来的一百六十六项增加到三百五十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生产企业密切配合,协作攻关,大部分已落实到责任单位。调整一部分企业生产农村急需的机电产品。已初步安排了一百六十六个条件较好、生产任务不足的企业转产或兼产林、牧、副、渔业需要的小型机具。
根据产品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经济合理、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装备潜力的原则,改变企业单一品种生产的结构,发展多品种生产,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努力增产市场紧缺的产品。
(二) 确保产品质量,对农民负责到底。
近几年农机产品质量虽有所提高,但问题仍不少,特别是去年下半年某些产品供不应求后,又出现了乱铺摊子、粗制滥造的现象。为确保产品质量,拟采取以下措施: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