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认真审议了李鹏代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报告既肯定了政府工作在广大人民支持下所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是实事求是的。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方针和任务,是可行的。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上届政府在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会议对上届国务院的工作表示满意。
  会议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加快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到1992年在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500亿元左右,从而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议认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重视这次会上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好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农业、物价、教育、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等问题,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农业真正置于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力争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社会集团购买力和货币发行量,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价格改革要注意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加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要把计划生育特别是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切实搞好政府的机构改革,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端正社会风气,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会议认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会议希望台湾当局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进一步采取积极步骤;希望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大陆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会议强调,我国将坚决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号召: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一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劳动者和爱国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埋头苦干,艰苦奋斗,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
──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代总理 李鹏

  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国内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国务院在赵紫阳总理主持下,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开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
  ──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国民生产总值1987年达到10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1%。经济发展速度比较高,波动幅度比较小。国民收入1987年达到91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7%。国内财政收入1987年达到2243.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9%;预算外资金1987年达到19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2%。粮、棉、钢、煤、电、石油、化肥、水泥、化纤、纱、布等主要产品的产量,以及交通运输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民所有制企业新增加的固定资产达到5854亿元,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6.5%。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比过去有所提高。工业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加,主要产品质量有了改善。工业生产中物质消耗水平有所下降,五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1.6亿吨。宏观经济效益的改进,为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为270元,1987年提高到46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82年为494.5元,1987年提高到91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3%。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品供应明显增多。城市新建职工住宅8.5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9亿平方米,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全国城镇共安排3700多万人就业,基本解决了长期积累的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五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和各项社会化服务业,以及各种兼业经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初步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有了发展,开始出现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方式。
  ──城市改革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试行股份制,促使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定额管理和经济核算,改革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开始形成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经营机制。
  ──在搞活消费品市场的同时,逐步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开拓金融、技术、劳务和房地产市场,对价格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大力发展了企业、地方和部门间的横向经济联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
  ──积极推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在计划、投资、物资、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体制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开始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过渡。在所有制方面,在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城乡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在加强经济法制方面,在加强财政、税收、物价、银行、审计、海关和工商行政的管理与监督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五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下,改革逐步在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展开,日益显示出重大作用。
  ──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开始把竞争机制引进科技领域,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利制度已经建立,技术市场蓬勃兴起。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有了新的发展。各种自负盈亏、技工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不断涌现,开始改变了单一的国家办科研的局面。过去五年中,全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万多项,其中一部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高等教育改革逐渐展开,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派出了大批的各类留学人员,加强和改进了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得到加强。幼儿教育、残疾人教育和扫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在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