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83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211亿元(不包括国外借款),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增长11.7%。其中,各项税收全面超额完成任务;交通运输企业收入超额完成任务;工业企业收入也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⒐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1983年在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和重大成套设备的研制,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共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5,400项,其中经国家审定的发明创造214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9.1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7.8万人,比上年增加5.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业余或脱产学习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和夜大学等在校学生达到92万人。体育战线取得了新的成绩,1983年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39个世界冠军。
⒑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1983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比上年增加234万人,工资总额达到934.6亿元,比上年增长6%。根据城乡居民家庭收支调查,全年职工家庭按人口平均的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6.4%,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7%。198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93亿元,比上年底增加217亿元。全年建成职工住宅1.15多亿平方米,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8,100多万平方米。农民新建住房约7亿平方米。
上述各方面的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和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精神,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各项方针,继续有成效地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企业的整顿,特别是在各方面广泛地进行了改革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当然,我们在充分看到当前大好经济形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经济效益改善较慢,国家财政仍然困难。计划要求国营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2%,实际只降低0.2%。基本建设造价普遍升高,许多项目工期延长,不少项目建成投产后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这些都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再加上国家对国内某些产品的价格补贴增多,企业的经营性亏损还比较大,有些支出控制不严等原因,以致国家财政还没有摆脱困难局面。由于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农产品收购支出和工资性支出大量增加,加上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增加,市场流通的货币偏多,1983年底达到5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市场物价,就全国来说,绝大多数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但是,由于不少地区的议价范围扩大,副食品的价格上涨较多,其中,鲜菜上升12.7%,水产品上升13.4%,鲜果上升14.7%。
第二,能源和交通运输仍然十分紧张,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正常发挥。铁路一些重要区段的通过能力不足,影响煤炭等重要物资的运送。沿海港口比较普遍存在着压船压货现象。
第三,工业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一些优质名牌、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供不应求;一些质次价高、货不对路的产品生产过多,滞销积压。一部分出口的轻纺、机电产品,由于质量差,缺乏竞争力,换汇率低,亏损较大。这反映了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工作尚须进一步展开。
第四,农村商品流通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收购和工业品的下乡,农民出售农副产品难,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也难。抓紧解决农村商品流通问题,做好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等,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