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决议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宋平《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附件
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1984年5月16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宋平
1983年11月,国务院根据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精神,根据第六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制订了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现在,我受国务院的委托,向大会报告1983年计划的执行结果和1984年计划的安排情况,请予审议。
一、1983年计划的执行结果
1983年,是各地方、各部门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一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重点建设有所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六五”计划规定的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和粮、棉、煤、钢等主要产品产量,以及一部分改善人民生活的指标,已经提前两年达到,有的还有所超过。具体的成就可以举出以下十项:
⒈粮、棉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在1982年比上年增产2,950万吨的基础上,1983年又增产3,278万吨,增长9.2%,总产量达到3.8728亿吨。棉花在连续三年大丰收的基础上,1983年又比上年增产103.9万吨,增长28.9%,总产量达到463.7万吨。粮、棉增产幅度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1959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间,粮食平均每年增产500万吨,棉花平均每年增产不到1万吨;而在1979年至1983年这五年间,粮食平均每年增产1,650万吨,棉花平均每年增产近50万吨。这充分表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形势的巨大变化。1983年尽管有些经济作物因为调整播种面积或者受灾减产,但由于粮、棉大幅度增产,以及农村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发展较快,专业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正在兴起,1983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5%。整个农村经济日益兴旺,生机勃勃。
⒉能源的增产节约大大超过计划,原材料的生产取得新的成绩。1983年原煤产量达到7.15亿吨,比上年增产4,900万吨,增长7.4%,是近几年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原油产量进一步回升,达到1.06亿吨,比上年增加395万吨。在我国东部老油田及其邻近地区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亿吨以上。由于油、气地质储量的增加,对地质构造、油藏规律认识的进步,以及油、气勘探开发工艺技术的提高,我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发电量为3,514亿度,比上年增长7.2%,其中水电增长16.1%。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的要求。1983年全国工业部门共节约、少用能源1,800多万吨标准煤,也超过了原定计划的要求。1983年钢的产量超过4,000万吨,钢材产量超过3,000万吨,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所有这些,显示了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