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的决议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的决议
(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赵紫阳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并审议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和《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草案)》,决议如下:
  一、会议认为,国务院制定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是实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这个宏伟目标的一个重大步骤,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计划。赵紫阳总理的报告和“六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是积极的、可靠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提出的主要措施是符合实际的,是有力的、可行的。实现了“六五”计划,就可以取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就可以为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发展以至1990年以后10年的经济振兴创造更好的条件。会议批准赵紫阳总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和根据这个五年计划制定的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计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调整和解决。
  二、会议认为,第六个五年计划前两年的执行情况是良好的。国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农业生产全面高涨,农村经济日益兴旺;轻工业生产迅速增长,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有了改进;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市场商品供应日益充裕,物价基本稳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会议对国务院这两年的工作表示满意。会议相信,在“六五”计划的后三年,只要进一步抓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继续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困难,认真研究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会议号召全国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祖国的劳动者、爱国者,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战略部署,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全面地实现第六个五年计划和1983年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奋斗。

  附件一:
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2年)
--1982年11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赵紫阳

目录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二、关于基本建设的规模、重点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三、关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关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扩大
  五、关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控制人口的增长
  六、关于财政、信贷的基本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六五”计划前两年的执行情况

全面实现“六五”计划的主要措施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作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请大会审议。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980年,也就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务院曾拟订出从1981年到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轮廓和主要指标。当时,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整个国家正在紧张地进行拨乱反正,国民经济正在进一步调整,许多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必要的资料也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而很不完全,因此还缺乏编制出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的客观条件。这两年来,国务院在抓紧经济调整的同时,对经济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十条方针,经大会审议通过。在这之后,国务院又组织各有关方面对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多次的研究和讨论。现在,我国国民经济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第六个五年计划的草案已经编制完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要求从1983年到1987年的五年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也就是说要求全国各行业、各企业普遍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在保证经济文化建设费用逐步增加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条件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按照这样的部署,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要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个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21.7%,平均每年递增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划为3600亿元,将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新工程,并在部分重点企业中实行重大的技术改造。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计划为967亿元,比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的577亿元增加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计划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这个期间,将保持国家财政、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稳步发展的计划,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计划,是使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现,同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前途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已经分送给各位代表。这里,就计划的要点和一些有关问题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工农业生产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我们制订计划的一项重要原则。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710亿元,比1980年的7159亿元增加155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由2187亿元增加到2660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972亿元增加到6050亿元,都是平均每年递增4%,在执行中争取达到5%。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计划平均每年递增5%,重工业产值计划平均每年递增3%。到1985年,全国粮食产量计划达到3.6亿吨,比1980年增长12.3%;棉花360万吨,增长33%;纱359万吨,增长22.8%;食糖430万吨,增长67.3%;原煤7亿吨,增长12.9%;发电量3620亿度,增长20.4%;钢3900万吨,增长5.1%。实现了这个计划,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将进一步趋于协调。
  从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的速度是3.4%,“六五”计划期间要求每年递增4%到5%,这是不低的,是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六五”计划规定的工业增长速度比过去28年的平均速度要低,这是因为工业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复杂,在近期内能源产量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加,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也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过去28年的工业发展速度虽然不低,但是效益很差;而“六五”计划要求的发展速度虽然低一些,却是以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六五”计划要求,产品质量要不断改善,花色品种要适应社会需要,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要有较多的降低,这些方面的要求都比过去高得多。着重于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六五”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我们的历史经验来看,计划指标经过综合平衡,订得稳妥一些,留有余地,对于保护和发挥劳动人民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都有好处。1981和1982两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都超过了“六五”计划规定的年平均递增速度,全国上下都高兴。我们所以没有把后三年计划要求的发展指标调高,也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经过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了,整顿工作做好了,又完成了为第七个五年计划准备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实现了一批重大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第七个五年的发展速度必将高于第六个五年。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重点建设和实现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第八个五年和第九个五年的发展速度肯定还会再高一些,从而使全国进入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样,我们就能够按照党的十二大所确定的20年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争取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二、关于基本建设的规模、重点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安排2300亿元,大体保持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水平。五年内施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890个,比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少得多。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吸取了过去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投资效果不好的教训。“六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是能源、交通建设,这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38.5%,比过去有所提高。同时,适当安排了农业、轻纺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城市公用设施、商业、外贸等方面的建设。五年内施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计划在1985年底以前全部建成的400个,其余将转入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建设。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现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奖金为1300亿元。从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中,这方面的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六五”计划把这个比例提高到36%。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将使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下面,着重讲一下能源、交通、农业的建设计划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
  煤炭工业建设,五年投资179亿元,重点用于开发山西煤田以及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煤田,同时开发豫西煤田,山东、安徽、江苏煤田和贵州煤田。五年内新建10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28个,加上中小型矿井的建设,全国煤矿建设总规模将达2.2亿吨。计划在1985年底前建成投产8千万吨,结转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建设的有1.4亿吨。为了加快煤炭工业的发展,我们的方针是抓两头:一是集中力量开发大露天矿,首先把资源条件好的霍林河、伊敏河、平朔、元宝山、准格尔等五大露天矿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设起来;一是抓紧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和中小矿进的建设,挖掘潜力。这样投资省,出煤多,见效快,既可以使近几年和十年内煤炭产量有显著增长,又可以为下一个十年煤炭工业的更大发展打下基础。
  石油工业建设,五年投资154亿元,重点勘探东北松辽盆地、渤海湾、河南濮阳地区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并适当加强新疆准噶尔、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普查勘探,继续加强东部老油、气区的地质普查勘探,争取探明一批新油田,同时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五年内,新增原油开采能力3500万吨,天然气开采能力25亿立方米。这样,我们就可以补充原有油井产量由于每年采收形成的自然递减,使五年内石油年产量稳定在1亿吨的水平上。
  电力工业建设,五年投资207亿元,重点是继续开发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和红水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建设一批大型水电站,同时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东部、两淮、豫西、渭北、贵州等地以及用电量大的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区,建设一批坑口电站和火电厂。五年内新建和续建装机容量4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5个,2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站45个,30万千瓦的核电站1个,加上小型电站的建设,全国电站建设总规模为3660万千瓦。计划在1985年底前建成投产1290万千瓦,结转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续建的有2370万千瓦。这个安排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要,在计划执行中将根据条件的可能,努力加快电站建设,同时大力节约用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建设,五年投资298亿元,主要用于铁路和港口建设。五年内全国新建铁路铺轨2千公里,建成复线1700公里,建成电气化铁路2500公里。到1985年,山西以及内蒙古西部、宁夏煤炭的外运能力将由1980年的7200万吨增加到1.2亿吨,通往东北的运煤能力将由1980年的1400万吨增加到2900万吨。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石臼所、连云港、上海、黄埔、湛江等15个港口建设132个深水泊位,到1985年全国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由1980年的2.17亿吨增加到3.17亿吨。继续建设长江等内河航运工程。加强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同时,大力加强邮电通信建设。这些建设任务完成以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紧张的状况将有所缓和。
  在农业建设方面,重点是加强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的防洪能力;建成河北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天津引滦输水工程,缓和京津地区工农业用水的矛盾;继续建设黑龙江三江平原、江西鄱阳湖地区、湖南洞庭湖地区、安徽淠史杭灌区等商品粮基地。逐步建立和健全优良种子的繁育推广体系。继续建设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防护林体系,以治理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西北地区的风沙化。继续开展全民植树运动,绿化祖国。禁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区开荒。扩大人工草场面积,计划由1980年的3200万亩增加到1985年的1亿亩。建设一批畜禽良种场、饲养场和饲料加工厂。五年内扩大淡水养殖面积1600万亩,海水养殖面积80万亩。这些,对于改进农牧渔业生产的条件,将会起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六五”计划期间要积极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加快找矿和资源评价的进度,同时做好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工作。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增加社会急需而又短缺的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五年中,要对鞍山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哈尔滨、上海动力设备制造基地的所属工厂,大同、开滦、抚顺等大型煤矿,天津、湖北、辽宁、四川、山东的大型碱厂等相当一批重点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逐步改变这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骨干企业的技术面貌。机械工业是为各个方面提供技术装备的部门,技术改造必须先行一步。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对生产量大、使用面广的机电产品,特别是耗能多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工业锅炉、水泵、风机、中小型电动机等进行技术改造,促使它们更新换代。要研制一批精密高效机床、仪器仪表等关键设备,抓紧一大批工具、元器件、基础件的升级换代。发展一批农牧渔业和轻纺工业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设备,努力提高发电、轧钢、采掘、洗煤、运输、海上石油勘探和石油化工等方面的大型成套设备的制造技术。实现了这些要求,国民经济的生产技术面貌将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三、关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既是保证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六个五年计划安排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15.9%,其中1985年将达到16.8%,比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1%有了较大的提高。应该承认,这方面的经费还是比较少的,但是限于财力,目前只能做到这一步。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经费还要逐步增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