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调整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财政收支报告的决议

  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会产生一些现在还不能完全预见到的问题,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分别解决。建议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和批准上述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政策措施以后,授权国务院对1981年的各项生产建设和财政收支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调整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调整的总的要求,国务院已经制定并将陆续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将组织各部委的领导人员,带领一批得力助手下去,同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同志结合在一起,具体落实各项调整措施。
  三、努力提高经济效果,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调整要求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几年之内不会有多少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生产以一定的速度稳定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在搞好调整的同时,使各方面的经济效果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们的国家有近10亿人口,8亿多人口在农村,底子薄,人民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积累不可能很多。经过30年的建设,我们的工业和其他部门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它们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精打细算,努力提高经济效果,用较少的资金和物资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路子。过去由于经济指导方针上的缺点和经济管理体制上的弊病,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率低、消耗大、经济效果很差,生产、基建和流通各方面浪费都很大。对于这种情况,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收效还不大。如果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各个经济单位都能把主要精力转到抓经济核算,抓经济效果,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克服官僚主义,那我们的经济局面就会大为改观。
  要显著提高整个经济活动的效果,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方针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过去我们经济指导工作中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往往重基建而轻生产和经营,年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新企业,而对于已经建设起来的许多老企业,常常不用极大的精力把它们经营好、管理好,对它们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人员培训、资金管理和生产、销售潜力的发挥注意得比较少,以致使它们长期陷于高消耗,低效率,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花色长期不变的落后状态。由于在生产上追求表面的产值,不顾市场需要,产销脱节,致使许多产品大量积压。生产和经营的这种不合理状态,加重了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紧张,又促使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通过这次调整,我们要坚决改变这种状况,不是靠多上基本建设、多铺新摊子,大量增加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而是主要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来扩大社会生产。要通过这次调整,端正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使经济建设真正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前进,讲求实效,走出一条在提高经济效果的基础上稳定发展的新路子。
  在调整时期,我们要下功夫把现有的几十万个企业整顿好管理好,首先是把几千个大中型企业搞好。有几项工作要抓紧进行:⑴一定要做好企业的各项基础工作,健全责任制,搞好经济核算,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和严格的劳动纪律。⑵积极进行企业改组,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通过自下而上的联合同自上而下的规划和协调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首先是节约能源的技术改造。机械工业要由过去主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转到主要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轻工市场服务。⑷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有计划地实行全员培训。我们要通过上述各方面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使现有企业在专业化协作的组织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有一个显著的提高,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要显著提高整个经济活动的效果,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继续进行有利于调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生产、建设、流通中的经济效果很差,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合理,是同现行经济体制的弊病分不开的。对这种体制如果不加以改革,我们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活动的效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经济体制作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现在农村经济开始繁荣,工矿企业开始有了活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制改革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局面。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和新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逐一加以解决。改革经济体制的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