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一次证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是正确的。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
经济形势这样好,为什么又说潜伏着危险,必须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呢?这是因为,在1980年计划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财政继续出现较大的赤字,致使货币发行过多,不少商品价格上涨。1980年国家预算执行结果,财政收入(不包括国外借款,下同)超额完成计划,多收7亿元,而财政支出超过计划48亿元,主要是基本建设拨款超过20亿元,支农支出超过6亿元,行政管理费超过10亿元,科学文教卫生事业费超过9亿元。这样,全年的财政赤字由预算中原定的80亿元增加到121亿元。由于财政赤字增加,向银行的透支增多了。银行原来计划全年增发30亿元票子,实际增发76亿元,多发了46亿元。由于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多,商品供应量未能相应增长,1980年全年平均零售物价同上年比较,大约上涨了6%左右,其中副食品上涨13.8%。
财政、物价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的经济调整工作还没有做好。长时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工业生产追求高指标,加上林彪、“四人帮”十年破坏,以致国民经济的一些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城乡人民生活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1979、1980两年我们执行调整经济的方针,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安排劳动就业,增加职工工资,实行奖励制度,这是必要的,对于调动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工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没有这些重大措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好的经济形势。问题是,在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拨款虽然有些减少,但减得不够,而各项行政费用,包括国防费用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还在继续增加。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又经过了十年动乱,一方面百废待举,这是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百废俱举,因为国家的力量有限。我们对后一点考虑得不够,这就造成了国家安排的基本建设开支和各项消费开支的总和超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我们在执行调整经济方针的时候,努力加快农业、轻工业生产的发展,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78年为42.7%,1980年上升为46.7%。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联系比过去好得多了,也直接得多了。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所以目前消费品的生产供应还不能适应城乡购买力大幅度增长的需要,这是造成去年物价不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然,物价的上涨,除了通货增加过多和消费品供不应求这两个基本因素以外,还有有些企业为了多发奖金而随意提价、议价商品的范围过宽、市场管理不严等方面的原因。上述的基本情况说明,多年积累下来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不是一下子可以轻易扭转过来的,必须用更大更全面的努力来逐步实现。
这两年连续出现较大的财政赤字,增加了货币发行,影响了物价的稳定,使城镇居民特别是一部分没有奖金收入的职工受到了物价上涨的损失,党和政府决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当然,由于这两年整个生产和供应都是增加的,国家对于粮食、棉布、食油、煤炭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又一贯采取购销差价补贴、保证销价稳定的方针,城乡人民的储蓄存款逐年增多,企业和地方的一部分机动财力当年没有花完也转化为银行存款,因此货币增发量比财政赤字要小得多,市场物价上涨的幅度也比货币流通量增长的幅度要小得多。但是,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坚决措施对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今年的财政仍然会出现较大的赤字,银行还要增发大量的货币,其结果物价就还会上涨。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不但职工而且农民这几年在经济上得到的好处就会逐渐被抵销。这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这种危险现在还是潜在的,我们必须避免,也能够避免。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就要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以后,认为对原定的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概算必须进行修订,以便在今年争取基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并把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下来。下这样的决心,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负责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赤字庞大得惊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在我们国家里,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一般地可以做到不出现财政赤字,而在出现赤字以后,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依靠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努力,通过切实有效的调整措施,完全能够实现财政、信贷平衡,消除经济中潜伏着的危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