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1956年国家决算和1957年国家预算和关于1957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

  从1957年的情况看,国家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没有增产节约的潜力呢?我们认为潜力是很大的,门路是很多的。1957年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将有111亿元;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成本费用仅中央13个工业部就将有112亿元;商业各部门的商品流转费用将有70多亿元;国家各部门的各种事业费总数将有50亿元(其中经济各部门的勘察设计、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人员培养等事业费20亿元;文化、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的经费30亿元);国家机关、军队、团体和企业、事业管理机关的公用开支和管理用费(不包括工资开支)将有37亿元左右(其中办公杂支、会议费、邮电费、差旅费、家具购置费等项公用开支约有20多亿元)。上述各项数字是从几个不同分类的角度来说的,这些数字之间有交错重复的地方。但是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这样巨大的经济活动当中,增加1%的收入或者节约1%的支出,就是一个可观的数额。问题在于能否把潜力发掘出来。只要我们在基本建设方面能够改善设计,改进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深入动员内部资源,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造价;只要在工业生产方面能够根据原料和销路的可能条件,积极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只要在商业方面能够合理地调整商业网,减少商品流转环节,克服商品调运中的不合理情况,努力降低商品流转费用,减少商品损耗;只要国营经济各部门和供销合作社能够在使用流动资金方面减少不必要的积压,节约地使用资金;只要在各种事业费方面能够克服许多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编制和开支定额缺乏严格管理而造成的某些浪费现象;只要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管理单位能够认真精简机构人员,节约公用开支和管理费用;只要这样,所有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增产节约,都将有重大的意义,都能够为国家积累巨大的财富或者节减大量的开支。关键在于发动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发掘潜力,开辟门路。
  近几个月来,增产节约运动已经在许多地方和许多部门变成了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并且开始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事实有力地说明,在基本建设方面,一个工业区内根据可能的条件,统一规划、协作建厂,就可以统一使用人力物力,减少分散重复,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并且加快施工的速度。一个建设单位,适当地调整和改进厂房工程设计,合理地降低辅助性建筑的标准,精打细算,就可以只用较少的投资,达到原定的工程建设要求。许多事实说明,企业单位发动广大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就可以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大大地增加生产。例如煤炭工业部系统,1月到5月原煤的产量超过计划132万吨。冶金工业系统,1月到5月钢材的产量超过计划11万吨。有些企业单位曾经认为经过多次的生产竞赛,已经是“潜力挖尽、生产到顶”了,现在又大大地发掘出新的潜力,突破了原定的计划。几个月来,机关、部队、团体和企业、事业管理机构的公用开支普遍降低了,例如全国行政机关的公用开支标准比去年降低了31%,而行政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影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风气也正在增长,这是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所有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只要发动群众,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就可以用同样多的钱,办更多的事,就可以大大地增加生产,节约开支,为国家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加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但是应当指出,增产节约的重要意义并不是所有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已经了解了的。现在,还有少数人员甚至有一些单位的领导人员,还怕本部门、本单位降低标准、减少投资吃了亏,还在不加区别地追求高的标准,看不起那些因陋就简、艰苦奋斗的企业和事业。他们有的还在只图自己方便,不愿意和同一地区其他单位共同协作,互相支持。此外,也还有少数人仍然在讲求排场,追求享受,比生活、比待遇。以上这些作法,不仅浪费国家资财,腐蚀一部分干部的思想,而且会加深人民内部的矛盾,应当进行必要的批判和教育。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还应当防止和克服这样一种想法,就是有些同志认为1953年和1955年已经进行过增产节约运动,今年还是那一套;有的甚至片面地强调过去增产节约运动中发生过的缺点,怀疑增产节约运动的积极意义。我们说,增产节约确实是“旧事重提”,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却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一条平凡浅近的真理。过去的增产节约运动,尽管发生过若干缺点,那些缺点应当作为经验教训,用来改进今后的工作,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夸大缺点,动摇增产节约这一根本的方针。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还要防止和克服这样一种想法,就是有些同志认为今年的计划所规定的增长速度较低,任务比较容易完成,于是能多做的不多做了,能做得快的做得慢了,能做得好和省的不去积极争取了。一定要说清楚,在规定全面计划的时候,应当强调把计划放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但在具体执行当中,则应当充分地发挥积极性,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种指标。用同样的钱,办较多的事,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注意产品的数量,同时注意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安全,依然是一切生产和事业中应当积极努力的目标。正是因为1957年调整了建设规模和速度,在具体执行中反对消极松劲的保守思想就更为重要。
  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增产节约运动推广到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单位去。要认真检查这一运动开展的情况,结合整风运动,克服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把群众发动起来,把运动深入下去,并且坚持下去。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快要结束了,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教训,应当认真地接受这些经验教训,纠正缺点,改进工作,才能使增产节约运动收到更大的效果,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向新的胜利。
  第二,为了完满地实现1957年国家预算,还必须继续稳定市场物价。
  在我们的国家里,价格是调节国家积累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杠杆之一,在一定的限度内价格对生产和消费起着影响和调节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说基本上稳定,是因为粮食、布匹、棉花、煤炭等大多数生活必需品和多数工业品都没有涨价,或者基本上没有涨价。就是在去年那样严重的灾荒下,这些商品的价格也还是基本上稳定的。这些主要商品的价格的基本稳定,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且为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当承认,去年下半年以来,有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一些,这些商品是:若干副食品、某些高级消费品、食盐和若干手工业品。这些商品的涨价,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国家为了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和鼓励养猪,提高了菜籽、芝麻等油料和生猪的收购价格,同时也适当地提高了食油和猪肉的销售价格。
  (二)为了有助于平衡商品供应同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差额,并且适当地增加一些财政收入,国家提高了呢绒和高级纸烟的价格,提高了盐税的税率和食盐的销售价格。
  (三)开放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以后,自由市场上若干手工业品和小土产品,由于供不应求,有的还由于成本增加,价格提高了。
  (四)有些城市由于去年蔬菜生产遭受了自然灾害,由于今年春寒,上市季节推迟,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很快,蔬菜产量赶不上需要,因此,蔬菜的价格上涨了,有些地方在缺菜季节上涨的幅度是相当大的。
  以上这些价格的变动,可以总括为这样两类:一类是属于国家主动调整的。其中,有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生产,以便逐步增加产品供应,保证价格的稳定;有的是为了在不影响广大人民生活或者对广大人民生活影响不大的条件下,适当地调节供求关系,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对于这些商品价格的调整,是有计划和经过计算的;调整的幅度和范围是有控制的;调整了价格的商品,在全部商品中只占很小一个部分,大部分并没有变动。国家在有些价格的调整中,固然增加了一部分财政收入;但是在另外一些商品价格的调整中,却减少了财政收入。整个说来,减少的财政收入大于增加的财政收入。另一类物价的变动是自由市场上价格的变动。自由市场上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某些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刺激生产,充裕货源,使价格趋向稳定,有一定的作用。近来自由市场上有些商品上市量已经增多,就说明了这种作用。但也正是由于这样,自由市场上的物价会有一时的一定幅度的摆动,这是早已说过的。总起来说,这个时期许多主要的商品没有涨价,国家对若干商品价格的调整基本上也是必要的;自由市场上若干商品价格的变动是不可免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有积极的一面。观察物价问题,决不能忽视当时的具体条件,试想,在1956年灾荒的情况下,假使像旧社会那样听由市场涨落,没有国家的有力掌握和在地区间和季节间作大力的调节,那么,今天的市场物价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由于这个时期若干商品销售价格的上涨,职工的生活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的,但是,在去年增加工资以后,职工的支付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还是有所改善的。农民由于若干农产品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收入,他们的所得也大于所失。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