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绥远,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业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总结

  (六)采取了轻于农业区与城市的税收政策,使牧民得以休养生息。各地在解放初期,照顾到牧业区人民的困难「一定时间内减免了牧业区牧民应向国家缴纳的赋税;在畜牧业生产发展之后,也是实行税率很轻的合理的税收政策。目前各牧业区有的实行了有免征点与累进最高率的超额累进税,有的实行比例税,其税率都是很轻的。牧业税的征收,一般都征收牲畜、皮毛,采用简便的手续。个别牧业区在手续上还不够简便,折合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改进。合理的税收政策执行的结果,安定了牧民的生产情绪,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七)实行了稳步的发展牧民间的互助合作的政策。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及牧民间在历史上已有原始的互助习惯,再加上各地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牧业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在有些地区已经有很大的发展。据现有材料,新疆、青海的牧民中已有打狼、打草、防火和副业生产的临时性的互助组,绥远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有一千多个季节性的牧业生产互助组和农牧互助组。在内蒙古,各类型的互助组有二千六百多个,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防灾、接羔、打草、打狼、剪毛、走「敖特尔」(到有好水草的地方放牧)和副业生产互助小组,这是在牧业区大量存在的组织,带有一定的季节性;一种是合群放牧互助组,这是牲畜较少的牧民间为节省人力而组织起来的互助组织,在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这样的互助组织相当普遍;一种是常年的有一定分工和生产计划的较高形式的互助组,此种互助组织在目前还不是大量的。实行劳动互助的结果,解决了牧民劳动力不足、生产工具不足等困难,牧民已得到实际利益。如内蒙古新巴右旗在防灾互助未普遍组织以前的一九四九年的一年中,过冬即死亡牲畜一万二千头,在组织起来防灾互助后的一九五一年的一年中,过冬仅死亡七百头。又如内蒙古呼纳盟陈巴尔虎旗牧民胡和勒泰合作互助组,他们一共四户,有男女劳动力共四个,自己有马三匹,牛三十二头,羊六只,一九五○年人民政府贷给他们羊四百零一只,马二匹。因为实行了互助合作,组内分为放牧组和副业组,并订立合作生产公约,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到一九五二年该组的牲畜已发展到一千一百六十四头,打井二眼,建筑畜舍二栋,购买搂草机一架。在推行互助合作中,过去有些地区曾经产生过强迫命令的错误,今后必须坚决防止。牧业区推行互助合作运动,必须从牧民生产的需要出发,绝对遵守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牧民所最易接受的形式,典型试办,逐步推广。目前提倡的,应该是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织,对较高级的互助组织,只能在条件具备的地方由领导机关掌握试办,宁可少一些,但要办好,不可贪多冒进;以免妨碍牧业区互助合作逐动的进行。
  (八)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各地牧业区,绝大部分是游牧区,也有一部分是定居和定居游牧区。定居与游牧各有好处与缺点。定居对「人旺」好,但因天然牧场、草场产草量有一定限度,对牲畜发展与繁殖不利。游牧能使牲畜经常吃到好草,对牲畜繁殖有好处,但全家老小一年四季随着牲畜搬家,对「人旺」说来极为不利。而定居游牧,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则可以蔽有两者的优点和克服两者的缺点。因此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一部分人(主要是青壮年)出去游牧,一部分人(包括老弱小孩)在定居地方建设家园,设卫生所、种植牧草、种菜、兴办学校等,并在自愿条件下,逐步将牧民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这将可以更好地达到改变牧业区人民的生活面貌和达到人畜两旺的目的。
  (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增畜保畜竞赛运动,培养牧业区的劳动模范,奖励工作干部和技术人员。各地牧业区都注意了结合各种工作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工作。经验证明:这是提高牧民爱国情绪、鼓舞劳动热情、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组织牧业区人民到各地参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方法,能够使他们都认识到祖国的伟大,感觉到祖国的温暖,因而更提高了爱国情绪和劳动热情。牧业区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的提高,可以从以下的事例说明:如一九五一年在抗美援朝捐献运动中,内蒙古牧民捐献极为踊跃,仅锡林郭勒盟的五万牧民就为志愿军捐集了肉松三万七千余斤和四亿多现款。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