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下达教育硕士(Ed.M)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结果的通知

  2.按照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硕士参考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符合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执行计划和课程考核比较规范;实行寒暑假集中及脱产一学期的培养方式,重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的结合;论文的质量管理严格,论文符合要求;培养过程规范,培养质量好。
  3.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健全,成立了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领导小组,研究生处专门成立了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科,建立了研究生数字化管理系统,各项管理制度齐全,执行有效。学生录取质量、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符合教育硕士的培养要求。
  4.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较高,学员、任职单位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对该校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表示满意,对学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肯定。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评价高。
  (二)办学特色
  1.注重基础教育研究,服务湖南基础教育,地方政府支持,教育硕士发展的前景较好。
  2.立足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重视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构建教育硕士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了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改进建议
  1.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培养模式,为湖南省基础教育发展培养量多质优的师资。
  2.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资源,更加注重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评估组一致认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达到了合格评估要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结果

  一、评估结论和39个主要考评点评价结果
  评估结论:合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考评点

评价

A1培养条件

B1学位点基础

C1学位点总数

100

C2教育学科学位点数

75

B2师资队伍

C3导师队伍学科结构

75

C4师生比

100

C5学位课程任课教师状况

75

C6外聘兼职教师状况

75

C7导师教育科研情况

75

C8师资培训

100

B3教学设施及利用

C9多媒体教学条件

100

C10网络与计算机

100

C11专业图书资料

100

B4培养经费

C12培养经费

100

A2培养过程

B5培养方案

C13培养方式

70

C14课程计划及执行情况

85

B6课程教学

C15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00

C16政治理论课与公共外语教学

100

C17专题讲座与实践

85

C18案例教学

85

C19课程考核

85

C20教学质量与效果

100

B7学位论文

C21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100

C22导师指导

100

C23学员撰写论文在校集中时间

80

C24论文质量

75

B8职业道德教育

C25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

100

A3教育管理

B9管理机构

C26校级管理

100

C27院(系)级管理

100

B10管理制度

C28管理制度

100

B11质量管理

C29录取质量

100

C30课程教学管理

80

C31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80

C32学位与成绩管理

100

A4教育效果

B12学员教师专业化发展

C33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95

C34教育科研与实践

90

B13社会声誉

C35教育行政部门评价

100

C36学员任职单位评价

100

B14办学特色及其他

C37办学特色

100

C38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100

C39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科学研究

85


  说明:“A”、“B”、“C”三个等级分别对应分值为100、75、50分,对本组专家评分求平均分,得到各“主要考评点”评价分数。

  二、考察报告
  (一)主要成绩
  1.该校是第一批教育硕士试点单位,目前有3个教育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一支综合素质好、结构比较合理的导师队伍,教育学科导师占导师总数的52.5%;近三年师生比控制在1:2左右;教学设施齐备;专业图书资料丰富,信息查询系统使用便利;培养经费充足。
  2.制订了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符合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执行计划和课程考核比较规范;实行脱产、走读和寒暑假学习的多元混合培养方式。论文的质量管理严格。
  3.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建立了研究生数字化管理系统。学生录取质量、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均符合要求。
  4.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较高,学员、任职单位对培养质量表示满意,对学员素质的提高及其辐射作用的发挥予以充分肯定。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培养工作评价高。
  (二)办学特色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工作,认识到位,发展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重视对培养工作的研究,以研究推动培养工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经验;充分发挥教育学科的学科优势,保证了培养质量。
  (三)改进建议
  进一步总结多元混合培养方式的经验,探讨合理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学科的强强联合,希望在开发综合性、交叉性课程方面做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评估组一致认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达到了合格要求。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结果

  一、评估结论和39个主要考评点评价结果
  评估结论:合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考评点

评价

A1培养条件

B1学位点基础

C1学位点总数

100

C2教育学科学位点数

75

B2师资队伍

C3导师队伍学科结构

75

C4师生比

100

C5学位课程任课教师状况

75

C6外聘兼职教师状况

75

C7导师教育科研情况

75

C8师资培训

100

B3教学设施及利用

C9多媒体教学条件

100

C10网络与计算机

100

C11专业图书资料

100

B4培养经费

C12培养经费

100

A2培养过程

B5培养方案

C13培养方式

70

C14课程计划及执行情况

85

B6课程教学

C15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00

C16政治理论课与公共外语教学

100

C17专题讲座与实践

75

C18案例教学

75

C19课程考核

75

C20教学质量与效果

100

B7学位论文

C21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100

C22导师指导

100

C23学员撰写论文在校集中时间

80

C24论文质量

75

B8职业道德教育

C25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

100

A3教育管理

B9管理机构

C26校级管理

100

C27院(系)级管理

100

B10管理制度

C28管理制度

100

B11质量管理

C29录取质量

90

C30课程教学管理

80

C31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85

C32学位与成绩管理

95

A4教育效果

B12学员教师专业化发展

C33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95

C34教育科研与实践

85

B13社会声誉

C35教育行政部门评价

100

C36学员任职单位评价

100

B14办学特色及其他

C37办学特色

100

C38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95

C39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科学研究

75


  说明:“A”、“B”、“C”三个等级分别对应分值为100、75、50分,对本组专家评分求平均分,得到各“主要考评点”评价分数。

  二、考察报告
  (一)主要成绩
  1.该校是第一批教育硕士试点单位,目前有9个教育学科硕士点,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导师队伍,教育学科导师占导师总数的56.13%;近三年师生比控制在1:3以内;教学设施齐备;专业图书较丰富,信息查询系统使用便利;培养经费较充足。
  2.从学科优势及地方特点出发制订了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基本符合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执行计划和课程考核比较规范;实行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论文大都符合要求。
  3.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开发了研究生数字化管理系统。学生录取质量、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均符合要求。
  4.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较高,学员、任职单位对培养质量比较满意,对学员素质的提高及其辐射作用的发挥予以充分肯定。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培养工作评价较高。
  (二)办学特色
  依托自治区“21世纪园丁工程”,综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教育硕士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性平台;重视学员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中小学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难能可贵。
  (三)改进建议
  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服务;进一步增强规范办学意识;遵守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有关招生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
  专家组一致认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达到了合格要求。

  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结果

  一、评估结论和39个主要考评点评价结果
  评估结论:合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考评点

评价

A1培养条件

B1学位点基础

C1学位点总数

100

C2教育学科学位点数

100

B2师资队伍

C3导师队伍学科结构

100

C4师生比

75

C5学位课程任课教师状况

95

C6外聘兼职教师状况

75

C7导师教育科研情况

100

C8师资培训

75

B3教学设施及利用

C9多媒体教学条件

100

C10网络与计算机

100

C11专业图书资料

100

B4培养经费

C12培养经费

80

A2培养过程

B5培养方案

C13培养方式

75

C14课程计划及执行情况

100

B6课程教学

C15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90

C16政治理论课与公共外语教学

100

C17专题讲座与实践

100

C18案例教学

100

C19课程考核

100

C20教学质量与效果

100

B7学位论文

C21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75

C22导师指导

85

C23学员撰写论文在校集中时间

75

C24论文质量

100

B8职业道德教育

C25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

75

A3教育管理

B9管理机构

C26校级管理

100

C27院(系)级管理

100

B10管理制度

C28管理制度

80

B11质量管理

C29录取质量

55

C30课程教学管理

100

C31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75

C32学位与成绩管理

80

A4教育效果

B12学员教师专业化发展

C33综合素质提高程度

95

C34教育科研与实践

90

B13社会声誉

C35教育行政部门评价

100

C36学员任职单位评价

100

B14办学特色及其他

C37办学特色

70

C38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95

C39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科学研究

75


  说明:“A”、“B”、“C”三个等级分别对应分值为100、75、50分,对本组专家评分求平均分,得到各“主要考评点”评价分数。

  二、考察报告
  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委托,由卢家楣教授、张斌贤教授、楼世洲教授、周润智教授、吴国通校长组成的专家组于2007年6月9日至6月11日对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行了教学合格评估。
  专家组听取了学校该项工作的全面汇报,通过查阅教学文件和学位论文,实地考察该校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情况,观摩案例教学以及师生代表、毕业生任职单位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人的座谈,形成如下评估意见。
  (一)主要成绩
  西南大学是第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于1997年开始招生,已有近十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为西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学校及各相关学院成立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并不断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教育硕士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基础。
  2.学科基础力量雄厚。全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教育学科类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为教育硕士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3.从区域发展的多元需要出发,积极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重庆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差异性较大,西南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创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新格局,得到基础教育学校、地区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4.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拓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水平,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拥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师资力量上的保证。通过教学观摩,我们了解到西南大学配备了由资深教授领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具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硕士师资队伍,为学校谋求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切实满足区域教育需求的努力提供了师资条件方面的有力保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