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连环代替法: 也称因素分析法。是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因素对总体经济效益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逐个地分析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例如:影响单位农产品成本的因素,一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二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消耗的物质费用;三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支出的劳动报酬、为了考察这三个因素对农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就可以采用连环代替法来进行分析。
五、边际分析法:又叫生产函数分析法。是研究物质生产中投入与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边际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研究各种生产资源的每个单位投入量和使用价值(或价值)的产出量之间的比率的变化,因此,在分析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上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是研究提高经济效益途径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般说来,在投入与产出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将会出现不同的产出水平,用数学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f(x)
其中:y——产出量; x——投入量。
这种关系有时成正比(即直线)关系。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量就相应地增加一定数量的产出量。如增施一斤化肥增产5斤粮,增施2斤化肥增产10斤粮。有时呈递增或递减(即曲线)关系。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量相应增加的产出量越来越多(递增)或越来越少(递减),而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它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不同投入水平的产出量通常用总产品(TPP),平均产品(APP)和边际产品(MPP)等指标来表示。若以X代表投入的生产资源;Y代表产品,Px代表资源的单价,Py代表产品的单价,则上述指标的经济意义和算式为:
总产品(TPP)为不同资源投入水平所得的产品总量,平均产品(APP)为单位投入所得的产品量,APP=TPP/X。
边际产品(MPP)为增加一个单位投入资源所相应增加或减少的产品量。即资源增量(△x)与产品增量(△y)之比率,例如,当小麦亩施化肥量从30斤增加到40斤(△x=40-30=10斤),小麦亩产量从200斤增加到260斤(△y=260-200=60斤)时,边际产量为:
MPP=△y/△x=60/10=6(斤)。此6斤即为变动生产资源(化肥)从30斤增加到40斤之间的平均边际产量。一般说来,生产因素变动范围越小,则边际产量的计算愈精确,当△x→0时,可用微分式表示∶MPP=dy/dx。
边际产量的价值形式,即为边际收益,边际收益=MPP.Py(即△y/△x·Py)。如上式小麦单价(Py)为0.15元,则边际收益为:MPP·Py=6×0.15=0.9(元)。
资源的单位价格,一般称为边际成本。因为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源所增加的生产费用数。故:边际成本=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