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举报投诉服务工作。截至2010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批复设立67家维权援助中心,初步建成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网络。在全国专利执法协作机制的基础上,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部16省市、西部12省市、东北三省等跨省专利执法协作机制不断深化;广东、四川、河南、湖南等省内执法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2010年,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996件,受理其他专利纠纷案件17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05件,出动执法人员20646人次,检查商业场所10642次,检查商品2134668件,跨部门执法协作545次,跨地区执法协作972次。
(三)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
2010年,各级人民法院深入贯彻实施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8051件,同比上升32.96%。加强对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现代服务业商标的保护,促进自主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依法审理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合法权益。制定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境外作品著作权纠纷和网吧著作权纠纷等案件审判指导意见,调整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统一法律适用尺度,促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法治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积极参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依法审判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年度报告和典型案例,开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站,提高知识产权审判透明度,保障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签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聘请专家担任科学技术咨询顾问,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智力支持。
九、关于法制宣传
围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6.7万场次,展出展板76万块,张贴标语38万幅,发放宣传材料九千多万份。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
(一)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主题法制宣传。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国土资源日、
水法宣传周、税法宣传月等,组织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等。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城市拆迁、承包地流转、国企改制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召开2010年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开展相应的法制宣传活动。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
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加强
食品安全法的宣传。
围绕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展“学法助我世博行”全国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和“精彩世博、法治先行”等主题法制宣传活动;在广州及周边地区组织开展亚运安保法制宣传教育。围绕青海玉树地区抗震救灾、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组织开展法律进灾区、进安置点、进帐篷等活动。
围绕选举法、
人民调解法、保密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组织编写出版《选举法法律知识问答》、《
人民调解法知识问答》、《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2010年,各地、各部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126万人次,组织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450万人次,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170万人次。组织开展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十周年系列活动。
(二)开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三项重点工作的法制宣传
围绕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开展社会矛盾化解法制宣传3.62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五千多万份。围绕维护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继续开展法律进寺庙、进宗教场所活动,开展送法活动八千九百多场次。围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6.7万场次,展出展板76万块,张贴标语38万幅,发放宣传材料九千多万份。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办事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全国26个省(区、市)下发了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意见,241个地级市开展了法治城市创建,1856个县(市、区)开展了法治县创建。
(三)继续推进“双百”活动
2010年,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行“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268场,直接听众15.5万人。“双百”活动在继续以宣讲
宪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中的重大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问题进行宣讲。2010年的“双百”活动还启动了深入到一般百姓之中的试点工作,开展了“双百”活动基层行系列法治宣讲活动,宣讲对象向下延伸至县、乡、村的干部,扩大了受众范围和覆盖面。
(四)发表《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继发表《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8)后,中国法学会又组织撰写并发表了《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09)。报告从关于立法工作,关于依法行政,关于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工作,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关于法律监督,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关于环境法治建设,关于法制宣传,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关于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等11个方面,全面反映了中国2009年法治建设情况。
十、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
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根据这个规划纲要,中国将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开启法学教育改革
(一)法学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
--推进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2010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重点从部队退役士兵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为基层政法机关特别是中西部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市)级以下基层政法机关定点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10年试点班法学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招录培养1604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58人,本科生8302人,专科生6988人。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66所院校承担了培养任务。
--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一个法学教育主体包括普通高校、行业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党校、军事院校、民办学校等,教育形式包括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在职培训、函授、自学考试、广播电视等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学历层次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术性和职业性为主的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已达六百二十多所,在校法学本科生将近三十万人。
--深化法学教育机制、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创新。2010年法学教育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强调基本教育、特色教育与拓展教育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启动了一系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验,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法学教育与经济、金融、管理、新闻等相邻专业的联合学制试点。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扩大职业性(专业)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重,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对口培养有广泛应用前途和就业方向的法律人才。注重法律实践性教学。
--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的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得到发展。2010年,海峡两岸教育体系几十年的隔阂被打破,正式承诺互相承认学历,两岸双方的相关法学院校多次就“两岸法学教育衔接”、启动“双联”学位等问题,举办法学教育研讨会,以多种方式切实促进两岸法学教育的交流合作。其中,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于2010年6月在台北市举办了主题为“两岸四地的法律教育”的专题研讨会,来自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学院校的学者,就两岸四地的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事宜展开了深入探讨。
--加强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清华大学与美国天普大学开展的硕士学位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的暑期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第二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重要国际法律组织负责人和国内近四百位法学家,就世界各国法学教育发展的状况、法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法学教育内容改革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就加强国际间法学教育的合作达成共识。
(二)法学研究事业进一步发展
--十大专项法学研究规划启动。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中国法学会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实施十大专项研究规划。这一规划包括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纲要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法律问题研究等10个重大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了几十个子课题,汇集了近两百位法学研究工作者,目标是在2至3年时间内,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和联合攻关,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经过几年努力,《法理学》已由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他重点骨干课程教材也将陆续出版。这些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探索。
--法学各学科研究繁荣发展。2010年,各法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丰硕。宪法学围绕“
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研究了
宪法与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
宪法与部门法、
宪法与地方立法等问题。法理学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法治之路”为主题,重点研究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及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法治创新与权利保障、实践法理学与法律方法等问题。行政法学重点研究了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村民自治、志愿者立法和群体性事件处置、社会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问题。民法学针对
侵权责任法、民法典体系、现行民事法律制度实施中的疑难问题、农村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与完善,以及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占有及动产抵押等具体制度问题展开研究。商法学围绕商事审判的特殊性,重点研究了公司、保险、证券、破产、票据、海商、信托等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知识产权法学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法律保障,重点研究了知识产权战略与法治、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立法、技术转移的法律机制以及网络时代的
著作权法修订、传统文化表达保护等问题。经济法学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法律的互动,重点研究了经济法中的社会政策、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法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社会法学围绕社会安全、社会建设与社会法,重点研究了社会分配的法律规制、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保障、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建设、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等问题。国际经济法学围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与金融新秩序,重点研究了中国在推动建立公平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法律问题,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法律问题。国际公法研究的重点包括民族自决权,国际贸易法律秩序,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改革,海洋法问题,国家主权豁免问题,气候变化与国际环境法等。国际私法的研究重心围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展开,还涉及了国际私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等重要问题。刑法学重点研究了《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事司法解释、社会危害性理论、刑罚结构的调整与死刑的立法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等问题。民事诉讼法学围绕司法体制改革与民事诉讼监督制度完善,重点研究了完善民事抗诉制度、对民事审判过程的监督、对民事执行的监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民事诉讼中的检法关系等问题。刑事诉讼法学围绕“进一步深化刑事司法改革,推进
刑事诉讼法修改完善”的主题,重点研究了量刑程序改革、侦查程序改革、刑事强制措施改革、刑事辩护制度完善等问题。中国法律史学重点研究了吏治与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展望等问题。外国法制史学重点研究了法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演变等问题。2010年共出版法学著作一千四百余种,法学研究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愈加纷繁与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