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2行政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
《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83号)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
《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
《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51号)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
《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73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99号)
3.3部门规章
《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环保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局、国家商检局,环控〔1996〕204号,国家环保总局令第6号修正)
《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9号)
《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1号)
《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1号)
《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3号)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6号)
《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7号)
《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8号)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2号)
《
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40号)
《
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47号)
《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7号)
《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8号)
3.4司法文件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
4.证据收集
4.1工作要求
4.1.1依法、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
4.1.2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出示中国环境监察执法证或者其他行政执法证件,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和配合调查的义务。
4.1.3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提醒提供人标注。
4.1.4收集证据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但在当事人拒不到场、无法找到当事人、暗查等情形下,当事人未到场不影响调查取证的进行。
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不能签名、盖章的,应当注明情况,并由两名执法人员签名。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可请其他人签名。
执法人员可以用录音、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证据收集的过程和情况。
4.1.5证据收集工作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完成。
4.1.6禁止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
4.1.7禁止采取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
4.1.8不得隐匿、毁损、伪造、变造证据。
4.2收集方式
4.2.1收集证据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1)查阅、复制保存在国家机关及其他单位的相关材料;
(2)进入有关场所进行检查、勘察、采样、监测、录音、拍照、录像、提取原物原件;
(3)查阅、复制当事人的生产记录、排污记录、环保设施运行记录、合同、缴款凭据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