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7-14天,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怀孕母猪有流产现象、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症状,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严重病例可出现神经症状,包括颤抖、抽搐、肌肉痉挛、后肢无力及程度不同的跛行和痉挛性局部麻痹。
人感染后,潜伏期为4-21天。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疼,部分病人昏睡、迷糊,进而出现昏迷和呼吸急促,昏迷的病人多数将会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死猪剖检发现肺和脑膜是感染的关键器官。肺部有时出现程度不同的实变、气肿、淤血性溢血,切开肺部,可见肺小叶间隔肿胀。
人主要发生脑膜炎,可延伸至脑间质出现坏死灶。在肺部可引起内皮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中有很多病毒集落。
五、诊断
根据是否有果蝠出没、是否引进潜在感染的猪,结合临床症状可提出怀疑,而确诊此病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尼帕病毒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RT-PCR测序、ELISA抗体检测、免疫组织化学、中和试验等。
病毒分离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取脑、肺等组织,用vero细胞进行培养。血清中和试验(SNT)可用于血清确诊。
六、疫苗
目前尚无疫苗可用,利用G和F蛋白开发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仍处于基础阶段。
附件2
猪群样品采集登记单
编号:
采样时间
|
|
采样地点
| 省 市(县) 镇(乡) 村 组(队) 户
|
采样数量
|
| 群体类别
|
|
养殖场(户)联系人姓名
|
| 电话
|
| 邮编编码
|
|
采样联系人姓名
|
| 电话
|
|
样 品 记 录
|
样品编号
| 品种、年龄、性别
| 健康状况
| 样品类别
| 序号
| 品种、年龄、性别
| 健康状况
| 样品类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样品类别”指血清样品、抗凝血、组织或棉拭子。
“群体类别”指种猪、改良野猪、野猪、自繁自养。
小反刍兽疫监测计划
一、监测范围
(一)监测对象:山羊、绵羊、岩羊、黄羊和其他非正常死亡的野羊。样品中10%以上采自种羊场。
(二)监测区域:老疫区、受威胁区、边境地区的动物群体。重点包括西藏、新疆、新疆兵团、云南、广西、四川、贵州、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
二、监测时间
同时进行病原监测和免疫监测。7~9月份安排一次集中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三、监测方法
(一)临床监测
对辖区内所有牛群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健康状况,如发现可疑病例,则进行采样送检。
(二)血清学监测
西藏、新疆、云南、青海4个省份,每省份采集不低于20个群体,内蒙古、黑龙江、广西、四川、贵州5省区和新疆兵团,每省份采集不低于10个群体,每个群体采样数量不低于30份。最低采样数见附表。风险较大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采样数量。
(三)病原学监测
发现高热、眼鼻分泌物增多及腹泻为特征的易感动物,应及时将组织样品和血清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
表小反刍兽疫采集样品数
省份
| 最低血清样品
| 最低眼结膜棉拭子样品
|
西藏
| 600
| 300
|
新疆
| 600
| 200
|
新疆兵团
| 200
| 50
|
云南
| 600
| 200
|
青海
| 600
| 200
|
内蒙古
| 400
| 200
|
黑龙江
| 400
| 100
|
广西
| 300
| 100
|
四川
| 300
| 100
|
贵州
| 300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