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能、产量和闲置产能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乙醇胺生产国,产能占全球产能的比例在40%以上。2005年以来,美国乙醇胺产能整体呈增长趋势。同期,美国乙醇胺的产量基本稳定在50万吨左右,2009年产量稍有下降。开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00.18%下降至2009年的82.42%。闲置产能不断增加,2009年美国乙醇胺闲置产能达到15.46万吨。如果将其闲置产能释放,美国乙醇胺的出口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2)国内市场消费情况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2005年至2009年,美国国内乙醇胺的消费量为稳定维持在40万吨以上。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美国国内乙醇胺消费市场呈现负增长,明显低于同期中国大陆市场的平均消费增长情况。以上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美国国内乙醇胺市场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根据现有材料,这种情形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3)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美国乙醇胺的出口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出口数量占其总产量的比例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乙醇胺的出口数量较2005年增长了21.43%。可见,在国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美国乙醇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
3、对中国大陆出口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美国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数量逐年攀升。同期,美国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数量占其总出口数量的比例也呈明显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为2.00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411%。2005年美国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数量占其总出口数量的比例为4.92%,2009年这一比例迅速提高到20.77%。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美国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只是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表明,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带动了乙醇胺主要生产原料环氧乙烷价格的大幅上调。倾销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美国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价格有所上升,但是倾销调查期内仍存在倾销。
4、对第三国(地区)出口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倾销调查期内,美国乙醇胺对第三国(地区)出口数量为7.12万吨,其中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出口的数量占同期总出口量的62.80%。上述事实表明,低价是其海外市场销售的一种通常价格策略。
5、第三国(地区)对美国出口乙醇胺的贸易限制措施
根据世贸组织(WTO)公布的资料,欧盟自1992年开始对原产于美国的乙醇胺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在随后实施了反倾销措施。2008年10月25日,欧盟对原产于美国的乙醇胺进行第三次期终复审调查,并于2010年1月19日作出裁决,继续维持原反倾销措施。
上述调查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美国乙醇胺产能提高,国内开工率下降导致闲置产能不断增加;美国国内乙醇胺需求疲软,市场趋于饱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同时,快速增长的中国大陆市场对国外生产商、出口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美国乙醇胺对第三国(地区)的出口情况表明,低价出口是其消化剩余产能,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一种策略,欧盟对美国乙醇胺长达18年的贸易限制是直接的证明。因此,如果终止对原产于美国的乙醇胺的反倾销措施,其对中国大陆的倾销可能继续。
马来西亚
由于没有马来西亚生产商、出口商应诉配合调查,根据
《反倾销条例》第
二十一条,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可获得的最佳信息,通过对马来西亚乙醇胺倾销调查期内的倾销情况、出口能力、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对第三国(地区)的出口的分析,对马来西亚乙醇胺倾销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审查。调查机关认为,申请人提供的信息是可获得的最佳信息。
1、调查期内的倾销情况
前述调查表明,倾销调查期内,原产于马来西亚的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存在倾销。同时,调查机关注意到,在原始调查的最终裁定中,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的倾销幅度为9%-74%。措施实施期间,有一家马来西亚乙醇胺生产商向调查机关申请过期间复审,而后又撤销了复审申请。根据现有材料,调查机关未发现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倾销出口情况发生变化。
2、出口能力
(1)产能、产量和闲置产能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2005年至2009年,马来西亚乙醇胺产能一直维持在5.6万吨未发生变化。同期,产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开工率也出现下滑,闲置产能不断增加。2009年开工率下降至65.28%,闲置产能达4.94万吨。如果其闲置产能得以释放,马来西亚乙醇胺出口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2)马来西亚国内市场消费情况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马来西亚乙醇胺国内市场需求逐年萎缩。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马来西亚国内市场乙醇胺消费量由1.88万吨降至0.70万吨,降幅达62.8%。以上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马来西亚国内乙醇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根据现有材料,这种情形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3)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自2005年以来,由于开工率下降,国内市场需求萎缩,马来西亚乙醇胺出口总数量呈增长趋势。同期,马来西亚乙醇胺出口数量占其总产量的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59.82%增长至2009年的84.51%。
以上分析说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马来西亚乙醇胺生产能力稳定,产量和开工率出现下降。同时,马来西亚国内乙醇胺消费市场日渐萎缩,为消化剩余产能,马来西亚乙醇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逐年增高。
3、对中国大陆出口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同期,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数量占其总出口数量的比例也呈明显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09年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数量为2.29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56.00%。2005年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数量占其总出口数量的比例为55.47%,200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73.95%。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只是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表明,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带动了乙醇胺主要生产原料环氧乙烷价格的大幅上调。倾销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马来西亚乙醇胺对中国大陆出口价格有所上升,但是倾销调查期内仍存在倾销。
4、对第三国(地区)出口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倾销调查期内,马来西亚乙醇胺对第三国(地区)出口数量为2.75万吨,其中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出口的数量占同期出口总量的96.44%。上述事实表明,低价是其海外市场销售的一种通常价格策略。
上述调查表明,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马来西亚乙醇胺产能稳定,国内开工率下降导致闲置产能不断增加;马来西亚国内乙醇胺需求萎缩,市场明显饱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同时,快速增长的中国大陆市场对国外生产商、出口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马来西亚乙醇胺对第三国(地区)的出口情况表明,低价出口是其消化剩余产能,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一种策略。因此,如果终止对原产于美国的乙醇胺的反倾销措施,其对中国大陆的倾销可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