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强化监管力度,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退化草地实行休牧、轮牧和围栏封育措施;合理控制载畜量,实施鼠虫害防治工程;对生态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14)三江源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行政区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面积为250 782平方公里。该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作用,被誉为“中华水塔”。此外,该区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遗传基因库之一,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
主要生态问题:近年来人口增加和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极大地加速了生态的恶化,表现为草地严重退化、局部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下降,并对长江和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严重地威胁江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大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沙化土地防治等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对部分生态退化比较严重、靠自然难以恢复原生态的地区,实施严格封禁措施;加大防沙治沙、鼠害防治和黑土滩治理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加大对天然草地、湿地水源和生物多样性集中区的保护力度;有序推进游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工作;加大牧业生产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变牧业粗放经营和超载过牧,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
(15)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青海省与甘肃省交界处,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大通河、党河、哈勒腾河等诸多河流的源头区,行政区涉及甘肃省9 个县(市)和青海省6 个县,面积为80 014 平方公里。该区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灌丛及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等。该区水源涵养极为重要;同时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控制沙漠化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山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破坏较严重,林草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下降,土壤侵蚀加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土地使用的管理,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对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地方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
(16)天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天山山系的西段南部和东段,行政区涉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面积为33 146 平方公里。该区是塔里木河支流阿克苏河、渭干河、开都河及伊犁河、玛纳斯河、乌鲁木齐河等众多河流的源头,是平原绿洲的生命线,对维系天山两侧绿洲农业和城镇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区内植被类型有针叶林和高山草甸草原。山顶冰川发育,有大小冰川6000多条,是重要的天然固体水库,其中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该区土壤侵蚀和沙漠化较为敏感,山地林草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此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问题:山地天然林和谷地胡杨林等植被破坏较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地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实施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对草地严重退化区要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对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区域要实施生态移民,有效遏制生态退化趋势;严格水利设施管理;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力度;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
(17)阿尔泰地区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地区,面积为51 432平方公里。该区山地寒温带针叶林面积较大,
在林分组成上,西伯利亚落叶松占绝对优势。该区既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又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内有大小河流50余条,是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的发源地,“两河”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是阿尔泰地区乃至北疆的“母亲河”。
主要生态问题:森林破坏较严重,林区内林牧矛盾突出,影响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同时林区载畜量的快速增加,使林区草场植被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加之不合理资源开发行为的影响,致使该区域生态出现较严重的退化现象。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对已遭受破坏的林草生态系统,要结合有关生态建设工程,积极组织重建与恢复,要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推广“三储一化”、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牧业实用技术;完善管理机构,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杜绝滥采药、滥采矿等行为。
2. 土壤保持重要区
(18)太行山地土壤保持重要区:该区位于山西、河北2省交界处,行政区涉及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4个市和山西省的阳泉、晋中、长治3 个市,面积为26 528 平方公里。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水岭,是海河及其他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极其重要。该区发育了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基带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植被类型较为多样,在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土功能正常发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问题:太行山山高坡陡,具有土壤侵蚀敏感性强的特点,在长期不合理资源开发影响下,出现山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土壤侵蚀加重加快、干旱与缺水问题突出、山下洪涝灾害损失加大。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导致土壤保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开发活动和其他破坏活动,加大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力度;有效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监管,严格控制和合理规划开山采石,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的影响和破坏;发展生态林果业、旅游业及相关特色产业。
(19)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保持重要区:该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行政区涉及甘肃省的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定西、白银,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和陕西省的延安、榆林,面积为137 044平方公里。该区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和草原,具有土壤侵蚀和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特点,是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过度开垦和油、气、煤资源开发带来植被覆盖度低和生态系统保持水土功能弱等生态问题,表现为坡面土壤侵蚀和沟道侵蚀严重、侵蚀产沙淤积河道与水库,严重影响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灌还草还林;推行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林果业,提高饲料种植比例和单位产量;对退化严重草场实施禁牧轮牧,实行舍饲养殖;停止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加大资源开发的监管,控制地下水过度利用,防止地下水污染;在油、气、煤资源开发的收益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促进城镇化和生态保护。
(20)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持重要区:该区位于西南喀斯特山区,行政区涉及云南省曲靖、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以及贵州省的大部分县(市),面积为119 651 平方公里。该区地处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发育了以岩溶环境为背景的特殊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土壤一旦流失,生态恢复重建难度极大。
主要生态问题:毁林毁草开荒带来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大、干旱缺水。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导致生态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严格保护现存植被;对生态退化严重区采取封禁措施,对中、轻度石漠化地区,改进种植制度和农艺措施;对人口超过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降低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走生态经济型道路。
(21)川滇干热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区:该区位于四川与云南2省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谷区,河谷长528公里,行政区涉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南部以及云南省丽江、大理、楚雄、昆明和昭通等县(市、州),面积为52 454平方公里。该区受地形影响,发育了以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为基带的山地生态系统。该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系统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主要生态问题:河谷区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保水保土功能弱,表现为地表干旱缺水问题突出、土壤坡面侵蚀和沟蚀加剧、崩塌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频发、侵蚀产沙量大,给金沙江乃至三峡工程带来危害。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合理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在立地条件差的干热河谷区,采取先草灌后林木的修复模式;改变落后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合理布局和发展草地畜牧业和林果业,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3. 防风固沙重要区
(22)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东部,坐落在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伦河下游冲积平原。该区横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吉林的白城和辽宁省的朝阳和阜新等市,其中90%以上面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面积为53910平方公里。该区处于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气候干旱,多大风,属于沙漠化极敏感和防风固沙极重要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草地开发利用带来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沙漠化面积大、草场退化与盐渍化和土壤贫瘠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沙源,对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实行围封、禁牧和退耕还草;以草定畜,划区轮牧或季节性休牧;禁止滥挖滥采野生植物;禁止任何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改变耕种方式,提倡和推广免耕技术,发展高效农业。
(23)呼伦贝尔草原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高原东北部的海拉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的4个旗2 个市,面积为75 643 平方公里。该区地处温带-寒温带气候区,气候较干燥,多大风,沙漠化敏感性程度较高。
主要生态问题:草地过度开发利用带来草原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表现为草地群落结构简单化、物种成分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大、鼠虫害频发。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加强退化草地恢复重建的力度及优质人工草场建设;发展农区畜牧业经济,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4)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地处阴山北麓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燕山山地、坝上高原,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盟(市),以及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的2 个市6 个县,面积为54 664 平方公里。该区气候干旱,多大风,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属于防风固沙重要区,是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主要沙尘暴源区。
主要生态问题:长期以来的草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的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表现为退化草地面积大、土地沙化严重、耕地土壤贫瘠化、干旱缺水,对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控制农垦范围北移,坚持退耕还草方针;以草定畜,推行舍饲圈养,划区轮牧、退牧、禁牧和季节性休牧;改变农村传统的能源结构,减少薪柴砍伐;对人口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改变粗放的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
(25)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陕西省榆林、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等盟(市),面积为49 015平方公里。该区属内陆半干旱气候,发育了以沙生植被为主的草原植被类型,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是我国防风固沙重要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人类对草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带来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退化,表现为草地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土地沙化程度加重,并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建立以“带、片、网”相结合为主的防风沙体系;建立能有效保护耕地的农田防护体系;加强对流动沙丘的固定;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人为破坏活动。
(26)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黑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内,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中部、甘肃省金塔中部,面积为10 321 平方公里。该区沙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高,防风固沙功能极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黑河中游人工绿洲扩展和灌溉农业发展带来入境水量锐减,导致植被退化、沙化土地分布广泛、沙尘暴频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严格执行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保障生态用水;保护现有天然胡杨林、柽柳林和草甸植被;控制绿洲规模,严格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对人口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改变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农业品种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光能资源的生产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解决能源、肥料问题。
(27)阿尔金草原荒漠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属东昆仑山脉的北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甘肃省接壤,行政区涉及9 个县,面积为58 488 平方公里。该区气候极为干旱,地表植被稀少,是典型的荒漠草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防风固沙极为重要。此外,这里拥有许多极为珍贵的荒漠草原特有的动植物种类,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带来许多生态问题,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鼠害肆虐等。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载畜量,实施退牧还草和可持续牧业,确定禁牧期、禁牧区和轮牧期,开展围栏封育;对严重退化区域开展生态移民,对轻度和中度退化区域实施阶段性禁牧或严格的限牧措施。
(28)塔里木河流域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塔里木河流域,行政区涉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 个县(市)和兵团农二师,面积为44442 平方公里。该区沙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极高,防风固沙功能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