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查对象
(一)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二)病人发病后境内逗留地点的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的重点在于查明患者可疑的传染来源和感染地,判断患者为输入病例还是本地感染病例,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搜索未报告的病例,指导后续的媒介控制和疫情处理工作。
对于国(境)外输入的病例,重点调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国内逗留情况,搜索逗留地点的未报告病例,以及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逗留地的蚊媒密度,评估疫情扩散的风险。
对于从我国其他省区输入的病例,除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间在本地的逗留情况、搜索病例和调查蚊媒密度外,应将病例情况通报发病前旅行目的地省份的疾控部门,通知其对病例可疑的感染地点进行调查,搜索未报告病例并调查蚊媒密度和伊蚊带毒情况。
对于本地感染的病例,除调查患者病毒血症期间的活动情况、搜索病例和调查蚊媒密度外,还要重点调查病例发病前的详细活动情况,找出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未报告病例,采取措施控制蚊媒密度。
(一)个案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接到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后,疾控人员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填写附表“基孔肯雅热个案调查表”),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1. 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
2. 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观察,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居环境、孳生蚊虫的可疑容器情况等。
3. 病例发病前暴露地点和发病后活动范围
(1) 发病前2周内的活动情况:旅行或活动地点、蚊虫叮咬史,找出可疑感染地点,推断该病例为输入性还是本地感染。
(2) 发病后5天内的活动情况:活动地点、被蚊虫叮咬史,接触的人员或共同暴露的人员等,找出疫点和疫情可能扩散的范围。
(二)病例搜索。
1. 如病人为输入性病例,则应详细追查旅行史,在与其共同出境的人员中追索可疑病例。无论发病与否,尽可能对共同出境者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了解是否曾受到感染,发现隐性感染者或漏诊漏报病例。
2. 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境内活动,则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可能被蚊虫叮咬的人员,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等,跟踪观察25天,搜索可疑病例,告知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主动就医,并指导其采取防蚊虫叮咬措施。有疑似症状者,均需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
(三)蚊媒密度调查与评估。
在疫点开展伊蚊幼虫调查,评估疫情播散的风险。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每3天进行一次,以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和评估媒介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