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有利地段,避开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
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等不利地段(不能避开时,应考虑其地震稳定性和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禁止建设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危险地段。
2 灾后重建住房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3 同一栋建筑不应采取不同的基础形式。
4 基础埋置深度在满足地基稳定、变形、冻深要求下,除岩石地基外不得小于0.5米。
5 基础形式可采用无筋扩展基础或扩展基础。
6 砌体房屋宜在基础或地坪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且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 配筋不少于4Φ12。
3.2.4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抗震验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3.2.5 房屋结构设计及构造要点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1 砌体结构房屋构造措施:
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3)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
4)在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及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最小截面240mmX180mm,纵向钢筋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深入墙内不少于1m。
5)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宜每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应闭合,截面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不少于4Φ10,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2 混凝土结构房屋构造措施:
1)围护墙和隔墙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可靠连接,女儿墙应与主体结构锚固。
2)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00mm,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比不宜小于4,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150mm。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