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三)采集动物宿主与媒介蜱标本个人防护。
  野外采集标本时,应穿着颜色明亮的防护服,并将衣袖或裤管口扎紧以防蜱叮咬人体,且容易发现蜱的附着。一旦发现有蜱附着体表,应用镊子夹取,不要用手直接摘除。野外作业或活动的人员可使用驱避剂或防蚊油喷涂皮肤,也可用硫化钾代替防蚊油。
  (四)标本运输安全注意事项。
  应参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要求(B类)进行。
  (五)在诊疗及标本的采集、包装和实验室检测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处理。

  附件4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专题调查方案
(试行)

  为指导发生疫情的地区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调查,增进对该病病原学、传播机制、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断等的认识,为制订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了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区人群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
  (二)了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的潜在传播媒介的种类、分布及带菌状况。
  (三)了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常见的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及带菌状况。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调查对象
  (1)可能暴露者:与患者有类似暴露史的人员(暴露于有可疑野生动物或蜱的生境)。
  (2)密切接触者: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护理患者的家属等)。
  (3)一般人群:与患者无密切接触,也无可疑生境暴露者。
  2. 标本采集
  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应采集双份血清,间隔3-4周,另应采集可能暴露者及一般人群血清各30-50份。每次采集静脉血5ml,分离血清送检。血清标本的包装、贮存及运送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附件3)。
  3. 标本检测
  采集的标本应及时送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体检测。如当地无检测条件,应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附件3)。
  (二)宿主动物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线索,确定是否进行宿主动物的调查。
  1. 调查地点和时间
  在病例可能感染的地点,或根据当地的地理景观,选择宿主动物调查的地点。调查时间可选择在疫情发生后或宿主动物活动高峰季节。
  2. 捕获方法
  (1)居民区采用笼夜法。在鼠类经常出没的场所,于傍晚时在每15m2的房间放置鼠笼一个,并做好标记。诱饵用花生米或油条、油饼等(同一地区应选用同一种诱饵)。次日清晨取回鼠笼,将捕获鼠的鼠笼放入布鼠袋内,系紧袋口,做好记录,并编号。
  (2)野外采用夹(笼)夜法。在有鼠活动的场所,于傍晚时布放鼠夹(笼),夹(笼)的行距应在30m以上,夹(笼)间距为5m,并做好标记。诱饵应统一。次日清晨取回夹(笼),将捕获鼠放入布鼠袋内,系紧袋口,做好标记,并编号。如捕白天活动的鼠,采用夹(笼)日法。
  (3)鼠类以外的其它野生宿主动物(如野兔等)可通过有关渠道获取。
  3. 标本处理
  (1)采集动物血标本待检。
  (2)解剖前,将所捕宿主动物(如鼠等)置于密闭容器内,用乙醚深度麻醉。将动物(鼠)置于白瓷盘中,先用镊子夹取盘中和动物(鼠)体表的寄生物,如蜱、螨、蚤等,寄生物按鼠只分别置入盛有75%酒精的密闭容器中,并标记相应鼠只的编号;然后,采用无菌方法解剖动物(鼠),取其脾、肝、肾标本,置入相应编号的无菌冻存管内,于液氮罐内保存。无液氮罐保存条件的,应置-20℃环境保存。
  上述标本送回实验室后,应尽快检测。否则,应置-80℃超低温、或-20℃低温冰箱内保存。
  4.动物的分类、鉴定
  参考《医学动物鉴定手册》等相关专业资料,鉴定宿主动物的种类、学名等。
  5. 核酸检测及病原分离
  (1)采用PCR扩增动物血液标本的DNA,并测定核苷酸序列。
  (2)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对阳性标本进行病原体分离。阳性病原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进一步鉴定。
  方法见附件3《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6. 计算动物(鼠)种的构成、密度及其带菌率。
  (三)蜱的调查。
  1. 调查地点和时间
  在病例可能感染的地点,或根据当地的地理景观选择媒介蜱的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可选择在疫情发生后,或蜱活动高峰季节。
  2. 捕获方法
  (1)布旗法。用约1平方米大小的白绒布旗,在调查地段内定时进行拖蜱。拖蜱时,手持旗杆伸向一侧,使布旗平铺于草丛上,以等速缓步向前行走,每步行2米观察一次,将附着于旗上的蜱捡入玻管内保存。每小时检获蜱数即为蜱密度,单位为只/布旗人工小时,每次捕蜱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蜱密度单位采用只/布旗人工分钟,每次捕蜱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同时,检查拖蜱者身体上是否附着有蜱,如有,将蜱捡入另一玻管内保存,以区别于布旗法捕获的蜱。凡拖过蜱的地方,短时间内不应在原地重复调查。
  (2)带蜱指数调查法。用鼠笼在有蜱活动的地方捕捉活鼠,鼠体上蜱的采集可参照宿主动物体外寄生物采集方法进行。平均每只鼠体上的蜱数即为带蜱指数,单位为只/鼠。家养动物或其它野生动物用适当方式制动固定后,可直接检蜱,计算带蜱指数。
  3. 蜱的分类、鉴定
  参考有关专业资料,对捕获的蜱进行分类、鉴定、命名(学名)。若当地无法鉴定,可将采集到的雌、雄蜱各若干只置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鉴定。
  4. 核酸检测及病原分离
  (1)采用PCR扩增蜱标本的DNA,并测定核苷酸序列。
  (2)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对阳性蜱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阳性病原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进一步鉴定。
  方法见附件3《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5. 计算蜱种的构成、总带菌率及各种蜱的带菌率。
  三、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一)一般背景资料的收集。
  收集当地的一般背景资料,如调查时当地的气象资料(气温、降雨量、湿度、风力、风向等)、地理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湖泊、河流、流域等)、人口统计学资料、生产及生活方式(农、牧业、狩猎等活动)、生活及卫生习惯、特殊风俗、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
  (二)专题调查相关资料的收集。
  收集专题调查的相关资料,包括各种采样(人体血清、宿主动物标本、媒介蜱)登记表、检测登记表、检测报告,以及各类专题调查(血清采集、宿主动物调查、媒介蜱调查)统计表等(见附表1-8)。
  (三)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现场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撰写专题调查报告,上报上级疾控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将专题调查的原始记录、汇总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及调查报告等及时整理、归档。实验室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告知相关单位及被调查者。

  附表1 血清标本采集登记表
  采血时间:          地点:

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住址

蜱叮咬史

发病

日期

发热史

临床

诊断

采血

日期

采集量

备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