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活动种类(可重复、多选): ①采茶 ②割草 ③打猎 ④放牧
⑤采伐 ⑥旅游 ⑦其它: □
2.暴露方式:①草地休息 ②草丛、灌木丛行走 ③与动物接触 ④其它 □
6.2 当地是否有蜱(蜱的当地俗名: ): ①有 ②无 ③不知道 □
6.3 是否见过蜱(蜱的当地俗名: ): ①是 ②否 ③不认识 □
6.3.1 若见过,地点:
6.4 是否被蜱叮咬过①是 ②否 ③不知道 □
6.4.1 若被叮咬过,时间及次数: ①1个月前,次数
②1个月内,次数
第一次叮咬时间: 年 月 日
第二次叮咬时间: 年 月 日
6.4.2 叮咬部位(可多选): ①脚 ②腿 ③腹部 ④背部 ⑤颈部 ⑥其他 □
6.4.3 叮咬时有无疼痛感?①有 ②无 □
6.5 发病前两周有无皮肤破损: ①有 ②无 □
6.6 是否听说过类似病例: ①是 ②否 □
6.6.1 若听说过,病例姓名:
病例具体住址:
6.7 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类似病人: ①是 ②否 □
6.7.1 所接触病人情况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现住址
| 关系
| 诊断
| 接触时间
(最早~最晚)
| 接触频次
| 接触方式
| 联系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接触方式(可多选): ①直接接触病人血液 ②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
③救治/护理 ④同处一室 ⑤其它(在表中注明) □
6.8 饲养与接触动物情况
动物种类
| 数量
| 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
| 发病前2周是否与动物接触
|
|
|
|
|
|
|
|
|
|
|
|
|
6.9 患者家庭居住地地理环境描述(地形地貌及附近有无蜱类生长)
6.9.1 住宅周围环境有无杂草灌木生长: ①有 ②无 □
6.9.2 住室内卫生状况: ①好 ②一般 ③差 □
6.10 病前一个月家中是否发现过老鼠? ①有 ②无 ③不知道 □
6.11 病前一个月内是否接触其它野生动物?①是 ②否 ③不知道 □
如是,接触时间: 年 月 日
接触方式:
7. 调查小结:
调查单位:
调查人员签名: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附件3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
(试行)
为保证及时、科学地采集、运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及疫源地调查的各种类型标本,规范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明确诊断或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样本采集对象
(一)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以下同)。
(二) 病例密切接触者或其他健康人群。
(三) 疫源地可疑宿主动物(野生动物及狗、羊、牛等家畜)、媒介蜱。
二、标本种类及采集方法
(一) 抗凝血。
常用EDTA抗凝管或枸橼酸盐抗凝管采集血液5ml,用于病原分离。应尽可能在病人使用抗生素前进行血液的采集。
(二)非抗凝血。
用无菌真空管,采集病例、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非抗凝血5ml,用于血清抗体及PCR检测。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清,将血清、血球分别保存。急性期抗体及PCR检测用血液采集尽可能在发病后1周内,恢复期抗体检测标本采集至少间隔2-3周。如第2份血清在1个月之内抗体升高不明显的,应建议间隔2-4周后采集第3份血液标本。
(三)包涵体检测血涂片的制备。
采集血液标本后,制作厚血片,进行红细胞裂解处理等。
(四)媒介蜱标本的采集。
采集动物体表媒介蜱,用镊子夹取,放入铺垫有潮湿滤纸或纱布的青霉素小瓶或试管中,用纱布包紧瓶口以防止蜱爬出。实验室接到蜱标本后,首先应进行种属鉴定,然后按类别分组(1-5只蜱/组),采用75%酒精浸泡30min后,用无菌蒸馏水反复冲洗3次。最后进行分组研磨,研磨液用于提取DNA,进行PCR扩增。
(五)有条件时,可采集活检或尸检标本,冰冻、福尔马林固定或石蜡包埋后进行实验室检测。具体方法参照病理实验室相关要求和卫生部《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标本采集和保存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抗凝血如不能立即床边接种,应置于4℃环境保存,避免冰冻(不超过2周)。非抗凝血应及时进行无菌分离血清,血清用于抗体检测,血球部分研磨后提取DNA用于PCR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暂置于-20℃环境保存。所有标本应置入大小适合、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拧紧管口。
标本采集后,应认真填写采样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