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选用下列一种保护胃粘膜药物可辅助增加疗效
硫糖铝、铝碳酸镁、丽珠得乐、胶体果胶铋;
(4)伴呕血、黑便患者救治请参考“上消化道出血”一节。
(三)上消化道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指食道、胃、十二指肠的急性出血。在震后灾区人群中出血发生的常见原因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原有肝硬化患者剧烈活动和地震中可发生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大者病情危重,常可导致死亡。
1、如何发现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的特征性表现,也是诊断出血的线索。呕出的血液常为咖啡色液体,解出的黑便大多呈柏油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即可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口渴、出冷汗、尿少,甚至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皮肤湿冷等情况提示上消化道大出血,要赶紧送医院急救,否则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2、如何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脉搏﹥120次/分,收缩压低于80mmHg,无论呕血和黑便的量是多少都可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如在没有血压计的情况下,患者自测脉搏﹥100次/分提示中等量出血;自测脉搏120次/分以上,则可判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说明病情危重,要争分夺秒的送往附近医院抢救。
3、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采取那些自救措施?
(1)保持镇静,平卧体位;
(2)除大量呕血者禁食外,一般患者可进适量冷流质饮食(凉开水、米汤);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呕血者头必须偏向侧面,避免血液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4)尽快用担架送往医院抢救;
(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补液,注意必须补充的含钠的液体(0.9%氯化钠/平衡液);有休克倾向和严重贫血者立即输血;
(6)应用止血药物(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造成的出血,静脉应用奥美拉唑40mg,每日2次;雷尼替丁150mg/西咪替丁0.4~0.6g/法莫替丁4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没有静脉药品时,如出血量不大者可暂用以上同类药物的口服制剂代替;
2)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病人静脉运用脑垂体后叶素/加压素/生长抑素止血;
3)口服云南白药、白芨粉等中药;
(7)如出血量大且不止者可请外科医生会诊,设法进行手术止血。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联系地址:合肥市梅山路81号(230032)
联 系 人:胡乃中
电 话:13956047040
Email:hnz1956@msn.com
抗震救灾中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突发的灾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头晕目眩、心跳加快、极度战栗、昏昏沉沉、手臂或手部内的刺痛感和盗汗等生理应激反应,同时,伴随着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等心理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一、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1. 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2. 确定干预技术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采用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具体如下:
⑴ 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⑵ 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⑶ 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⑷ 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⑸ 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⑹ 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3. 干预技术要点
⑴ 心理急救
接触参与:主要是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安全确认:帮助幸存者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
稳定情绪:帮助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同时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释疑解惑: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实际协助: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例如询问目前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而改变的生活环境,提供现实的需要和关怀。
联系支持: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提供信息: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
联系其它服务部门: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或即将需要的服务。
⑵ 心理晤谈
① 晤谈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② 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
③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正规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晤谈的规则,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
第六期 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④ 注意事项:
.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⑶ 松弛技术
可以教会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6秒呼吸放松技术、10分钟肌肉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训练、想象放松和生物反馈控制放松训练。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
(四)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五)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1. 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⑴ 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⑵ 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
⑶ 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
⑷ 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
⑸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⑹ 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⑺ 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落实。
2.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略)
二、大众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幸存者的呼救、遇难者的遗体、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等应激情境、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则表现复杂多样,其共有的心理反应有:
.情绪麻木
.怀疑
.睡眠不安稳、做噩梦、儿童的黑夜恐惧
.愤怒与暴躁
.灾难情景瞬间重现,集中闪回
.悲伤
.健忘与心不在焉
.害怕“发疯”
.生还者的罪恶感、丧失安全感、对别人失去信任感、感觉生活失去平衡
.酒精和药物使用增加
.社交性退宿
.易激动、心神不宁、神经紧张
.痛苦的不适感、类似感冒的症状
.低估创伤意外的严重性
.过度警戒
.感觉羞愧、绝望、无助
.感觉不会受伤害的、“渴望麻烦”
.头晕目眩、不断战栗、昏昏沉沉
.心跳快速
.麻醉感
经历打击后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被描述成为经历极度的创伤性应激和再次体验此创伤性应激(经历严重的意外事件如地震及其余波)。再度体验包括反复回忆此事件、出现令人烦恼的梦境、感觉强烈的心理痛苦或感觉经验再现。上述这些症状会持续超过一个月,而伴随努力要逃避和压抑有关创伤事件的事物,以及常见的退化行为和对反应降低。此外,知觉上的变化持续增加,如难以入睡、易怒难以维持专心和过度的警觉。这种疾病在全身各个系统都会产生焦虑症状--身体上的、情感上的、认知的、行为的。患者经常感觉他们先前的应对方法和对外在世界的知觉已经不再运作了,同时也感觉困惑和缺乏方向感。PTSD症状主要分为三类,具体见下表
第一类:重新体验创伤事件
|
关于事件的痛苦回忆
|
和事情有关的恶梦
|
在行为或感受上重新经历事件,犹如事件重现
|
置身与引起对事件的回忆的场所时,感到强烈的心理和生理痛苦
|
第二类:感情麻木、疏离
|
逃避和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或谈话
|
逃避和事件有关的活动、场所或人
|
忘记事件中的重要内容
|
对诸多活动丧失兴趣
|
和其他人疏远
|
感情迟钝,通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
|
感觉前景暗淡
|
第三类:高度警觉和持续唤醒
|
难以入睡或入睡后易醒
|
易怒或脾气暴躁
|
难以集中精力
|
高度警觉
|
过度的惊吓反应
|
(一)大众心理危机干预目的
让灾难受害者面对害怕的灾难,从而消除恐惧;挑战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认知扭曲;帮助受害者处理当前生活问题,从而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
(二)大众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1.心理辅导方法选择
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用于消除对回忆的恐惧反应,运用认知技巧质疑非理性的想法。
应激管理疗法:帮助灾难受害者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以减轻他们的应激,也可以运用思维终止法抑制干扰想法。
生物疗法: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消除症状
社会文化治疗:用当地民族的文化标准和治疗灾后严重应激障碍患者
2.具体处理的问题
悲伤的处理:危机干预者必须学会轻松面对悲伤,探究自己真实的反应,并培养耐性,以宽容他人的悲伤,表明在这段困难时期会给予他们力量,也能认同他们的痛苦,促使灾难受害者以自己的方式度过悲伤。
慌乱的处理:以团体经验分享及其他干预技巧来提供心理支持。
认同的处理:在经历过悲伤与慌乱之后,一个新的认同感即将开始。身陷危机的人将逐渐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感受,也就是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3.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避免产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每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4.在困境下,应当尽避免下列情况
⑴.不要指责埋怨。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灾难发生后大家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⑵.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
⑶.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