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整合劳动保障科技资源
以劳动保障科研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综合协调作用,鼓励和吸引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资源进入劳动保障科技领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整合全国劳动保障科技力量,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全国劳动保障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公益性劳动保障科技研究的投入,重点落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 学基金等对劳动保障科技项目的支持,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增加对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投入;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为劳动保障公益性科研 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拓展外资投入渠道,大力争取国际资金对于劳动保障科研开发的支持。
(四)加快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
立足国情,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发挥重点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按照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劳动保障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为劳动保障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五)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各类劳动保障学科文献和科技成果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和机制,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和系统仿真 实验条件,促进科研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不断创新,为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科研环境和实施科技项目,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劳动保障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突出中青年科技人员 的作用,让更多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担当重任,加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在劳动保障领域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营造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科研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七)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宣传
充分利用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结合报刊、杂志等其他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及时发布科研动态和科技成果,提高全社会对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的认识水平,为劳动保障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八)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按照“有计划、抓重点、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发展与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统筹安排科研人员访问学习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紧密跟踪国际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发展最新动向,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向国外介绍和推广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高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