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手术方式详见后附《包虫病手术方法技术规范》。
(四)术前常规检查。
血、尿、便常规;血型和出凝血时间;血液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查;HIV和梅毒检测;特异性抗包虫抗体检测、结核抗体检测;心电图、胸透、B超等。
三、外科治疗出院标准
出院病人应同时符合以下三点:
1.经B超检查,活性病灶基本清除;
2.切口愈合良好,且无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
3.血常规以及生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四、随访
接受外科治疗的病人,出院后6个月应到项目定点医院进行复查。
附件:包虫病手术方法技术规范
附件
包虫病手术方法技术规范
一、肝囊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一)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剥除术。
1.适应证
原发性包虫囊肿部分突出肝表面者,单个包囊直径大于8 cm(Ⅰ-Ⅲ型,未侵及肝门)。
2.禁忌证
(1)原位复发性包虫囊肿与周围粘连紧密,难以剥离者;
(2)包虫囊肿紧贴肝门和主要血管、胆管,而且分离困难者;
(3)包虫病并发破裂、感染或胆瘘;
(4)“壳状钙化”包虫囊肿。
3.操作方法及步骤
(1)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2)切口:根据包虫囊肿所在部位的不同,取腹正中切口,右上腹直肌或右肋缘斜切口;
(3)游离:充分暴露包虫囊肿;
(4)剥除:在肝包虫外囊与肝实质交界处切开肝被膜,找出外囊与外膜之间的潜在间隙,逐渐将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在剥离过程中仔细辨认肝包虫外囊与外膜以及被外囊压迫的肝内各管道,将外膜及各管道完整保留在肝实质一侧,避免囊周围组织损伤;
(5)创面止血:剥离完成后用电凝将渗血点凝固止血,不必缝合创面;
(6)引流:剥离后创面附近置管充分外引流。
4.注意事项
(1)术前应常规行B超检查,确认病灶的位置与重要血管和胆道的关系;
(2)充分暴露包虫囊肿部位,便于手术操作,要求动作轻柔;
(3)外囊剥离过程中,恰当地把握解剖层次是技术的关键,既要尽可能保持外膜的完整性以减少术中出血,又要避免切破包虫外囊。一旦发现外囊有小的破口,可在负压吸引下先行缝合,如破口较大且有内囊破裂囊液外溢时,应改行内囊摘除后再行外囊剥除。或者尽可能范围大地切除外囊,即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
(4)靠近肝门剥离外囊壁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主要胆管或血管,粘连较紧时不要强行分离,若解剖关系不清时应改行内囊摘除,再行外囊完整剥除,或者外囊次全剥除术;
(5)仔细检查剥离面,确认有无胆漏,如见胆漏应给予结扎或缝合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