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比上年财政收入的增加额。
超收:是指财政收入执行数超过年初预算的数额。
财政赤字:一般为中央政府年度收不抵支的差额,通过发债弥补。由于我国设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财政赤字计算公式为:中央财政赤字=中央本级收入+地方上解收入+调进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收入-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安排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货物在国内已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按有关规定进行退税。
标准收入:是指中央在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时,按照税基、税率、征管努力程度等因素测算出的地方财政应该能征收的收入。
标准支出:是指在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时,中央对地方政府行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按照大体均等的支出水平所测定的支出需求。
“三奖一补”政策:是指为调动地方政府共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工作实绩给予奖励和补助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对调节县级财力差异给予奖励,对县乡精简机构、人员以及增加重点支出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
稳健财政政策:是指介于积极的和紧缩的财政政策之间的中性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合理把握财政收支规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国债余额管理:是指全国人大只限定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而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的国债规模管理方式。
农资综合直补:是指国家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的增支影响,对种粮农民给予适当补助,以有效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机具购置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给予的补贴,目的是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户、饲养户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奶牛良种、生猪良种而给予的补贴。
粮食直补:是指国家为鼓励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给予的补贴,原则上按粮食种植面积把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为保护耕地,依法规定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核定的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相应等别和征收标准缴纳的收入,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补助、集体扶持和农民个人缴费等渠道筹集资金,主要对农民住院及大病医疗费用给予补偿。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城镇非从业居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补助和参保居民家庭缴费等渠道筹集资金,主要对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给予补偿。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2008年1月1日以前,在我国内、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
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
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四统一”:一是内外资企业统一实行新的
企业所得税法;二是统一适用新的企业所得税率;三是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四是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指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改革后的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
资源税制度改革:是指对现行资源税制度进行的改革,主要包括:对部分资源改为从价定率计征;提高部分资源税负水平;扩大征税范围;统一油气资源税费制度。
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深化,主要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
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是指为减轻国有农场农工负担、促进国有农场健康发展所进行的税费改革。主要内容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将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全部免除。对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严格控制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
省直管县:是指在现行行政体制与法律框架内,为缓解基层财政困难,解决政府预算级次过多等问题,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市)财政的一种方式。
乡财县管:是指在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享有的债权及负担的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和票据统管等方面,对乡镇财政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方式。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统筹安排确定。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实施,向纳入实施范围的企业收取其2007年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
部门预算:是指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支出标准体系:是指财政在分配预算资金时,建立的审核部门预算支出的政策依据和测算标准。
实物费用定额:是指在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时,根据部门在履行职能和完成事业任务过程中占有或消耗的实物资产情况,按照分类标准确定经费支出的管理方法。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收缴制度。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的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未支用的财政资金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运作。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主要目的是减少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
翘尾: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措施,只对当年政策出台后月份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而对下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影响则覆盖全年,往往大于对当年财政收支的影响。在分析两个年度中同期财政收支变化时,将这种影响形象地称为“翘尾”。
廉租住房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是: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明确廉租住房保障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源,保障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廉租住房保障进退机制等。
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办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其目的是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
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08年3月1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