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全面使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支出标准体系继续完善,开展了实物费用定额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基层预算单位,全国所有省份和计划单列市本级以及大多数市县的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减少了资金运行的中转环节。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在10多个省份开始试点,近50个中央部门和绝大多数地方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保障财政收入及时入库。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健全。“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平稳开展。支持企业、金融等改革也取得了成效。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国31个省份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了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减轻1856万农场职工负担62亿元,人均减负332元。中央财政补助60亿元,地方也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稳步实施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共减轻大湖区2616万农民负担23亿元,人均减负89元。

  (六)财政管理和监督继续强化

  增加预算编制时间,规范预算编报程序,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预算执行工作,完善有关制度措施,预算执行效率不断提高。稳步推行公务卡管理试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圆满完成。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等一批法律法规顺利出台。政府会计改革研究不断深入。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公布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和部分国有企业平稳实施,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在会计师事务所全面执行。财政监督成效明显,共查出各种违规违纪资金569亿元,挽回损失215亿元,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作用逐步显现。国务院对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决议和审计报告所提问题和意见高度重视,要求财政部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切实加强整改。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查找原因,认真加以整改。相关情况国务院已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回顾过去的五年,财政工作呈现新的面貌。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1%;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17.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9.6万亿元,年均增长17.6%。

  图四: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略)

  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发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地削减中央财政赤字,及时、有针对性地完善调控措施,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图五:2003-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数额及占GDP比重变化情况(略)

  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详见报告后附图1-5)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全面取消,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转入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税收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项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和监督不断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加强,依法理财深入推进,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编制较粗,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省以下财政体制还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一些县乡财政还比较困难;税费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非税收入所占比例偏高;财政支出结构仍需优化,对“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不够精细,损失浪费等现象比较突出;财政法制建设比较薄弱;财政债务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08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合理把握财政收支规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贡献。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情况,2008年预算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比2007年执行数(下同)增加7181.97亿元,增长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1622亿元,增长14%;地方本级收入26864亿元,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加11220.6亿元,增长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3205.2亿元,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47580.8亿元,增长24.8%。

  全国和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安排,主要是依据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以内,以及与税收直接相关的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的预期增长情况。其次是综合考虑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一方面,改革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等财税政策,以及加强收入征管措施等的进一步落实,会增加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实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降率翘尾、推进中部地区部分城市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会明显减少财政收入;实施支持节能减排、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促进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将不同程度地减少收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会对金融、房地产等相关行业产生一定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会继续减缓,将相应减少一部分税收收入。近期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会影响部分收入。此外,在连续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财政收入基数已很大,其中有一些还是一次性和特殊性收入,2008年这些因素减少或没有了,收入增幅会相应下降。综合分析,2008年中央本级收入和全国财政收入按增长14%安排,是积极稳妥的。

  根据2008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重点领域需要增加的支出较多,需要把握合理的财政收支规模,同时,2008年要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减少执行中追加,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更好地接受全国人大监督,因此,在编制2008年预算时,在当年中央本级收入31622亿元的基础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进500亿元纳入预算安排,加上预计地方上解收入909.72亿元,中央财政可安排的预算收入为33031.72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安排34831.72亿元,增长17.8%。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55185.85亿元,增加1820.32亿元。

  图六: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平衡关系(略)

  中央财政收入安排情况主要是:国内增值税13400亿元,增长15.5%;国内消费税2470亿元,增长11.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6855亿元,增长11.4%;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5750亿元,增长2%(账务上作冲减收入处理);营业税225亿元,增长11%;企业所得税6430亿元,增长13.9%;个人所得税2030亿元,增长6.2%;印花税1945.15亿元,与2007年持平;关税1600亿元,增长11.7%;非税收入1439.85亿元,增长5%。

  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情况主要是: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1133.9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环境保护支出1027.51亿元,增长31.4%;农林水事务支出1450.4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包括安全生产、粮棉油等重要物资储备、解决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本息等方面的事务)支出3373.24亿元,增长38.9%;国防支出4099.4亿元,增长17.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5.4亿元,增长14.3%,其中国内外债务付息1235.66亿元,增长24.4%;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12317.81亿元,增长12.8%。(详见《预算草案》第30页,62页,报告后附表3)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