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扩大太阳能热利用,国家积极推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有效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和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2005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8000万平方米。
2005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为1.66亿吨标准煤,约为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应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多吨。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专栏1 “十五”期末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指标和实现情况
┏━━━━━━━━━━━━━━━━━━━━━━━━━━━━━━━━━━━━━━┓
┃ 专栏1 “十五”期末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指标和实现情况 ┃
┣━━━━━━━━━━━━━━┳━━━━━┳━━━━━┳━━━━━┳━━━━━┫
┃ 内容 ┃2000年 ┃ “十五” ┃2005年 ┃年均增长 ┃
┃ ┃ ┃预期目标 ┃ ┃ (%) ┃
┣━━━━━━━━━━━━━━╋━━━━━╋━━━━━╋━━━━━╋━━━━━┫
┃一、发电 ┃ ┃ ┃ ┃ ┃
┃1、水电(万千瓦) ┃ 7935 ┃ 10000 ┃ 11000 ┃ 6.7 ┃
┃2、并网风电(万千瓦)) ┃ 34 ┃ 120 ┃ 126 ┃ 30 ┃
┃3、小型离网风电(万台) ┃ 15 ┃ ┃ 25 ┃ 1 1 ┃
┃4、光伏发电(万千瓦) ┃ 1.9 ┃ 5.3 ┃ 7 ┃ 30 ┃
┃5、生物质发电(万千瓦) ┃ 170 ┃ ┃ 200 ┃ 3 ┃
┣━━━━━━━━━━━━━━╋━━━━━╋━━━━━╋━━━━━╋━━━━━┫
┃二、供气 ┃ ┃ ┃ ┃ ┃
┃沼气(亿立方米) ┃ 35 ┃ 40 ┃ 80 ┃ 18 ┃
┃ 其中农村户用沼气(万户) ┃ 850 ┃ 1000 ┃ 1800 ┃ 16 ┃
┣━━━━━━━━━━━━━━╋━━━━━╋━━━━━╋━━━━━╋━━━━━┫
┃三、供热 ┃ ┃ ┃ ┃ ┃
┃1、太阳能热水器(万平方米) ┃ 2600 ┃ 6300 ┃ 8000 ┃ 25 ┃
┃2、地热等(万吨标准煤/年) ┃ 120 ┃ ┃ 200 ┃ 1 1 ┃
┣━━━━━━━━━━━━━━╋━━━━━╋━━━━━╋━━━━━╋━━━━━┫
┃四、燃料 ┃ ┃ ┃ ┃ ┃
┃1、燃料乙醇 ┃ ┃ ┃ 102 ┃ ┃
┃2、生物柴油 ┃ ┃ ┃ 5 ┃ ┃
┣━━━━━━━━━━━━━━╋━━━━━╋━━━━━╋━━━━━╋━━━━━┫
┃总利用量(万吨标准煤/年) ┃ 12000 ┃ 13600 ┃ 16600 ┃ 6.7 ┃
┗━━━━━━━━━━━━━━┻━━━━━┻━━━━━┻━━━━━┻━━━━━┛
2、技术和产业发展
“十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已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迅速发展。同时,生物质能高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技术和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水力发电装备制造和施工技术日臻完善。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已可以制造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形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电设备制造和水电工程施工能力,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户用沼气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施工,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成熟,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其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明显加快,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风电技术和产业发展开始起步。独立运行的小型风电机组已有较长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历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自主研发基础上,已可以制造600千瓦至1.5兆瓦的并网型风电机组。
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十五”时期国家组织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市场对光伏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年产量达150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有1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达120亿元左右。太阳灶、太阳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专栏2 “十五”时期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和重要活动
水力资源复查:国家组织了水力资源复查,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年发电量6.19万亿千瓦时,平均功率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4亿千瓦,年发电量1.76万亿千瓦时。
重大水电工程:“十五”时期投产的大水电站为三峡工程左岸机组(980万千瓦)、大朝山(135万千瓦)、公伯峡(150万千瓦),2004年9月,公伯峡水电站投产,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开工建设了云南澜沧江小湾(420万千瓦)、广西红水河龙滩(420万千瓦)、贵州乌江构皮滩(300万千瓦)、四川大渡河瀑布沟(330万千瓦)、四川雅砻江锦屏一级(360万千瓦)和金沙江溪洛渡(1260万千瓦)等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在建水电项目总规模约8000万千瓦。
农村沼气建设:“十五”时期,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对沼气的支持力度,2003-2005年,每年投入国债资金10亿元,农村沼气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1800万户,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到700多处。发展沼气已成为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小水电代燃料: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2003年以来,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已经退耕还林地区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首批试点项目涉及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山西等5个省、自治区的26个县(市)。到2005年底,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惠及20万人,减少年薪柴消耗量16万吨,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保护森林面积156万亩。
燃料乙醇试点:“十五”时期国家开展了燃料乙醇试点工作,建设了4个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形成年生产能力102万吨,其中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10万吨/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吨/年、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吨/年、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32万吨/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
风能资源评价:为了做好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前期工作,2003年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全国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场选址工作,主要通过气象资料评价风能资源分布情况,并结合地形、地貌、交通和电网条件,确定风电场的场址。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成果,全国陆地上的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