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多年的实践证明,有条件的工矿企业办农副业生产,是关系群众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发展集体经济、解决青年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减轻国家负担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安定团结的积极办法。从长远来看,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贯彻“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工矿区建设方针,以及对加速企业现代化,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第一, 补充副食供应,改善职工生活。以蔬菜为例,内蒙古乌海市,是个有二十三万人口的矿区城市,现在企业办的农场供应的蔬菜量,占全市蔬菜供应量的百分之六十三。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和伊春林区,过去都由商业部从山东、江苏、河北等地调运蔬菜,运费贵,损耗大,职工花钱多,还吃不上新鲜蔬菜。从办起农副业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大庆油田每年平均生产二亿斤蔬菜,人均五百斤,不仅基本上解决了三十九万人口的吃菜问题,每年还为国家节省了蔬菜补贴费四百万元,也节省了大量运输力量。伊春林区一九八○年生产四亿八千万斤蔬菜,也基本上解决了吃菜困难的问题。
第二, 解决了部分职工两地分居的问题。通过企业办农副业生产,在不增加国家商品粮供应的条件下, 已解决了二十多万户、 七十多万名农村户口家属与职工两地分居的问题。这些职工不再回家探亲,每年既给国家节省了约二千万元的费用,又有利于工业生产任务的完成。石油系统已有三十一万农业户家属吃企业自产粮。武汉纲铁公司有九千多名从农村来的老职工,多是各级生产骨干,他们长期和家属两地分居,矛盾很大。近几年武纲通过办农副业生产,把最急需安排的二千三百名职工的农村家属一万多人,安置到农场劳动,吃自产粮,职工和家属都比较满意。宁夏石炭井、石咀山两个矿务局,解决了六千名农村家属与职工的分居问题,
使这些职工每年多出勤十万个工日, 可以多产煤炭十万吨。
第三, 安置了不少职工子女劳动和就业。 许多企业办的农副业生产基地,
近两年来,为了更多地安排待业青年就业,有的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有的成立生产、生活服务公司。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六、七十万名职工子女和几十万名城镇职工家属参加劳动。有些企业还组织待业青年,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面,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第四, 增加部分职工家庭收入, 提高了生活水平。有家属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的职工,过去多是困难户,现在一般每人每月平均有三、四十元收入,家庭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显著提高。企业开支的困难补助费也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