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大批拥趸,哈氏本人曾于1965、1966、1975年三访台湾。他不仅与周、殷等人就中国文化传统与自由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而且为台湾学人带去了他最新的学术成果。特别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第三次访问,他不仅受到蒋经国的接见,而且就土地改革、通货膨胀等热点问题与台湾学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可见,哈氏堪称在当代台湾思想界最具影响的西方学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就已出版了《自由的宪章》(周德伟译,台湾银行,1970;大陆译名为《自由秩序原理》)、《到奴役之路》(殷海光译,传记文学,1978;张尚德译,桂冠,1982;大陆译名为《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夏道平译,台湾银行,1970)、《价格与生产》(许大川译,台湾银行,1966)等多部哈氏代表作,周德伟、殷海光等也分别出版了《当代大思想家哈耶克学说综述》(正中,1975)、《哈耶克和他的思想》(传记文学,1979)等专著。
19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台湾的上述成果也对大陆的哈氏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949年后哈氏思想在中国大陆的引介和传播
尽管潘光旦早在1946年就曾在其政论集《自由之路》中提到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但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观念取得支配地位,哈氏在相当长时间的中国大陆几乎成了反动言论的代表。
与对待计划经济的态度转变相一致,哈氏思想在中国大陆的引介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1950—1970年代末期的“内部阅读”阶段,代表人为滕维藻(1917-2008)。1958和1962年,滕分别翻译出版了哈氏的《物价与生产》(上海人民)和《通往奴役之路》(商务)。但这两本书都是作为“内部读物”出现的,不仅印数少,而且只在高级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非常有限的范围流传,因此影响不大。
1980—1990年代初期的“零星评介”阶段,标志事件为经济学界对哈氏的零星评介。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随着政治当局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商品经济、市场机制认识的深入,首先从经济学领域开始零星地评介哈氏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哈氏《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开始在普通经济学者中传播。经济学家梁小民在回忆自己1980年代的成长经历时指出:“那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哈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是由滕维藻的《通往奴役的道路》,是由滕维藻、朱宗风两位先生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内部读物’。……虽然那时我还不能完全接受哈耶克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结论,但他对社会主义的批评使我认识到中国发生‘文革’悲剧的根源。‘文革’中个人的自由被彻底剥夺正在于计划经济。”2.评介哈氏经济思想的论文开始出现,如孟援发表于《世界经济》1980年第9期的《评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等。3.哈氏经济学代表作《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1989)译出,并在思想界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