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
——哈氏思想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及其影响
孙国东
【关键词】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全文】
无论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对中国而言,哈耶克(1899-1992) 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都具有特别的意蕴。哈氏在该书中发出的“社会主义意味着奴役”、“计划经济的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的警示,不仅奠定了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VS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一20世纪最大的意识形态之争中的特殊地位,也使其与计划经济模式及其实践转型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哈氏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享有“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但自由主义辩护士这一过于鲜明的身份不仅常常让人遗忘了他作为自由主义理论家的身份,而且始终使其在中国的命运因人们对待计划经济的态度的不同而不同。
哈氏思想在1949年前的中国与1949年后的中国台湾
由于无意识形态障碍,哈氏思想在1949年前的中国和1949年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几乎为当时的学人同步引介。
据笔者所知,周德伟(1902-1986)可能是最早引介哈氏思想的中国人。作为哈氏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弟子,周不仅于1937年后利用湖南大学经济系主任身份及其创办的《中国之路》平台几乎同步地向学生和大众传播哈氏思想,而且对汉语世界哈氏思想的译介和研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继周德伟之后,蒋硕杰(1918-1993)于1937—1945年跟随哈氏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华人中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学者,蒋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台湾“行政院”经济顾问、中华经济研究院创院院长等职。学界公认,他基于哈氏思想建立的货币金融理论为台湾1950—1970年代的经济转型,甚至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深受周德伟影响的后学,殷海光尽管与周无直接师承关系,但他不仅通过后者接触到了哈氏,而且以哈氏理论为主要渊源成为胡适之后台湾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1953年,他在周德伟的建议下将《通往奴役之路》译出,在当时台湾最著名的自由主义阵地《自由中国》杂志上连载。该书不仅使台湾学人拥有了对抗大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器,而且使其逐渐摆脱了在1950年代影响台湾思想界的社会主义情结,开始寻求建构适合台湾的自由社会秩序。其后,由于周德伟和殷海光等的努力,哈氏思想几乎在台湾同步传播。继早期关注哈氏《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反极权主义后,台湾思想界于1960年代后也随着哈氏《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等的出版,开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关注自由秩序的学理建构。其后,作为哈氏和殷海光共同的学生,林毓生(1934—)在哈氏、周德伟、殷海光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在汉语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