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议制裁判的缺陷及其完善
——基于决策理论的分析
张雪纯
【摘要】合议制裁判是多个人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行为,遵循群体决策行为的基本规律。群体决策的绩效受决策目标、群体规模、群体意识、决策能力、决策时间、交互方式、集结规则、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此标准逐一衡量,我国合议制裁判在诸多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基于群体决策理论的相关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决策理论;群体决策;合议制裁判
【全文】
合议制裁判是我国审判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运作的实效直接决定着司法裁判的公正与效率,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法治的信念。近年来,我国合议制裁判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陪而不审”、“合而不议”、“形合实独”等现象越来越困扰合议制的有效运作,也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却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合议制裁判是多个人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行为,现有研究和探讨多局限于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而往往忽视对“多个人”与“行为”的关注。拉伦茨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恪守狭窄的通道,如果坚持纯粹规范性的理解范式,那么就无法注入其他的理论。[1]裁判行为虽然受法律规范的制约与调整,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却起着决定作用,遵循着决策行为的基本规律。因此,笔者尝试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决策理论,揭示我国合议制裁判运作过程的缺陷及其制度完善之道,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因素
群体决策是建立在个体决策基础之上的,单个个体由于其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有限性,难以作出完美的决策,群体决策则是通过个体间的联合来实现更优化的决策,而且它不是个体决策简单的相加和平均,而有其自身特性。[2]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所提供的信息、方案比较丰富,在易出错时也有更多的检验和校正机制。但是群体决策也比个体决策更加复杂,在效率上也更低。研究表明,群体决策的绩效取决于群体“集合效应”和“过程损失”的对比,并受决策目标、群体规模、群体意识、决策能力、决策时间、交互方式、集结规则、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决策目标,即通过群体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通过群体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比较复杂,需要群体成员将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目标、知觉、态度以及动机带到决策过程中,集结群体的智慧。对于简单的问题,群体决策并不比个体决策更有优势。由于群体决策主要针对复杂问题,如果决策目标过于原则或模糊,那么群体成员就会不知所措,产生社会化倾向,即进行与当前任务无关行为的倾向,如转移话题、关心其他问题等,降低了决策的效率。因此,决策目标必须明确,对于原则性的目标应当细化。
2.群体规模,即参与决策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群体规模的大小首先影响决策的效率,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决策效率越低。同时,决策的可靠性随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而且群体内成员的相关性越低,成员数量对决策可靠性的影响就越大。但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不但沟通变得更为复杂,而且个人参与的机会、满足感以及凝聚力都会降低。研究表明,2—5人组成的小规模群体容易产生从众现象,较易得到一致意见;5—11人组成的中等规模的群体最为有效,能得出较为正确的决策意见。[3]
3.决策能力,即群体成员中的个体得出正确判断结果或最优解决方案的能力。群体决策的绩效与成员个体的决策能力直接相关:当每个个体的决策能力都很强时,群体决策的绩效就高;当每个个体的决策能力都弱时,群体决策的绩效一般也相对较低;当其中的某些个体决策能力强而某些个体决策能力弱时,群体决策比其水平居中的成员作出的判断更为准确,但经常不如群体中最优秀的个体。[4]同时,就其中决策能力强的个体而言,其在群体决策时所作判断的正确性常常不如其独自进行的决策判断。这一结论提醒我们,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群体决策并非是唯一的方向,也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挑选出其中的优秀者,那么个体决策可能更为适合。但是,设计甄别优秀决策者的机制并不容易,而且在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体决策是一种为避免最坏结果而求其次的保守选择。此外,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还直接影响群体需要维持的规模。一般而言,当群体成员决策能力较强时,群体可以保持较小的规模;而当群体成员决策能力较差时,必须增大群体规模才能使决策质量达到相应水平。[5]
4.群体意识,即群体成员的凝聚力。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在许多场合有积极意义,但是“由高度凝聚力的团体进行决策可能会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他们将更多地关注彼此取悦并避免冲突,而不是作出最优、最理性的决策”。[6]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Irving Janis)用真实世界的事件,发展了这套极具影响力的群体决策理论—群体思维( group think)[7]这是一种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的现象,或者说是注重保持群体的凝聚力更甚于务实地思考事实的思维方式。[8]他认为,群体思维是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被一个过于指示性的领导者指引而引起的,它在前提条件符合的特定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这些条件包括:群体具有高度的凝聚力、缺少系统搜寻及评价其他可用方案、处于须紧急作出决定的压力之下、受一个命令型的领导支配。[9]群体思维的存在极易导致群体决策产生偏差、误差,甚至重大决策错误。在既没有考虑所有相关信息,也没有评估所有可用选择的情况下,群体经常会作出糟糕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