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李建明.刑事错案的深层次原因——以检察环节为中心的分析{J}.中国法学,2007,(3)。
{2}陈永生.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以20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J}.中国法学,2007,(3)。
{3}{美}米尔伊安·R·达玛斯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M}.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8。
{4}{美}米尔吉安·R·达玛斯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M}.吴宏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4—15。
{5}John L. Worrall,M.Elaine Nugent—Borakove.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American Prosecutor {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8:3.
{6}{英}斯迪沃特·菲尔德,皮特·爱尔瑞吉,尼克·金格.检察官、预审法官及其对警察的控制{C}//.江礼华,{加}杨诚.外国刑事诉讼制度探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美}弗洛伊德·菲尼德,{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岳礼玲.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M}.郭志媛,译(英文部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32。
{8}Bron Mckillop.Anatomy of a French Murder Cas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45,No.3(Summer,1997)。
{9}{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牟军.西方国家对待刑事侦讯的态度及其启示{J}.法学论坛,2009,(5)。
{11}{法}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384。
{12}左卫民.中国刑事案卷制度研究——以证据案卷为重心{J}.法学研究,2007,(6)。
{13}{德}克劳思·罗科信.
刑事诉讼法{M}.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0。
{14}{德}托马斯·魏根特.
刑事诉讼法{M}.岳礼玲,温小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5。
{15}Linda S.Eads.Adjudication by Ambush:Federal hosecutors Use of Nonscientific Experts in a System of Limited Criminal Discovery{J}.N.C.L.Rev.1989,Vol.67.
{16}{加}琼·布鲁克曼,V·戈登·罗斯.公诉方证据披露与初步听审{C}//.江礼华,{加}杨诚.外国刑事诉讼制度探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7}陈卫东.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31—232。
{18}赵川.深圳律师呼吁完善执业环境{N}.深圳商报,2008—04—15。
{19}周樨平.律师在审判阶段的阅卷权应得到充分保障{J}.河北法学,1998,(1)。
{20}孙长永.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J}.现代法学,1999,(4)。
{2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2}黄文艾,等.中国刑事公诉制度的现状与反思{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192。
{23}刘方权.认真对待侦查讯问——基于实证的考察{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5)。
{24}左卫民.规避与替代——搜查运行机制的实证考察{J}.中国法学,2007,(3)。
{25}宋英辉,等.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