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倒闭,许多工人下岗失业。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的带动下,我国每年能够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等待这些就业岗位的劳动力数量更为庞大。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残疾人就业所采取的扶持政策的效果。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原因,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劣势更为明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而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许多残疾人因此失业。根据“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我国许多地方的福利企业出现了萎缩的趋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的数量也在降低。例如,上海市福利企业数目从1996年的4200多家减少到了2002年4月的3198家,残疾人就业人数从92000多人减少到62000多人。济南市和江苏省的福利企业及残疾人就业数目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7]
(二)残疾人教育和培训状况不尽理想,就业能力尚待提高
由于残疾,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与健全人相比受到了身体条件的限制。从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残疾人就业结构比较单一,残疾人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收入较低。例如,残疾人在福利企业从事一些较为简单的劳动,盲人学习按摩技术从事按摩保健,等等。尽管残疾人受到了身体条件的局限,但不是说,残疾人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报酬较低的工作。如果残疾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就业培训,依然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我国残疾人就业能力普遍较低的局面受到了残疾人教育和培训现状的明显制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报告,我国政府已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并同步实施。“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由1987年的不足6%提高到2000年的77.2%。特教学校由1987年的504所增加到2000年的1648所;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4567个。”[8]但是,我国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据报道,我国残疾人文盲率高达60%,盲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仅有59%。[9]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仍有243490人。[10]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故而严重制约了残疾人总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我国在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残疾人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2005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区)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已发展到1044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206个,近59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达到中等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有158个,在校生11960人。”[11]但是,与数量庞大的适龄残疾人相比,这些职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培训机会显得非常有限。在我国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程度低下和职业培训机会稀少的现状使得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结构。
(三)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不健全,扶助措施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