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正如美国法官霍姆斯所说的,“除非从调整现状中能够获得明显的利益,否则立法这种笨重而昂贵的机器就不应当开动。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法律的干涉就是一种罪过。”[40]在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适用商标反淡化制度的效益远远大于其潜在成本之前,我国的商标反淡化制度应当缓行。
【作者简介】
邓宏光,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注释】《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负责人就公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http://ipr.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864,2009年10月20日访问。
参见黄晖:《驰名商标认定标准与保护条件》,《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8期。
15 U.S.C.1127.
See L. Bently and B. Sherm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867-877.
参见邓宏光:《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制定与修正》,《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5期。
See Frank I Schechter, 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 40 Harv. L. Rev. 813, 831 (1927).
参见李明德:《中日驰名商标比较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参见杨柳、郑友德:《从美国Moseley案看商标淡化的界定》,《知识产权》2005年第1期。
参见夏君丽:《关于驰名商标司法保护价值取向及制度设置的思考》,《法律适用》2007年第12期。
参见董葆霖:《商标法律详解》,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版,第66、279页。
See Wagamama v. City Centre Restaurants 1995 F.S.R.713; Sabel BV v. Puma AG Rudolf Dassler Sport 1997 E.C.R.I-6191; 1998 R.P.C. 199.
See Sabel BV v. Puma AG Rudolf Dassler Sport 1997 E.C.R.I-6191; 1998 R.P.C. 199(para.18,30).
See Matthew C. Oesterle, It’s as Clear as Mud: a Call to Amend the 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81 Chi.-Kent L. Rev. 252, note 142(2006).
See Moseley v. Secret Catalogue, Inc., 537 U.S. 418, 433 (2003).
See David S. Welkowitz, Trademark Dilution: Federal,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Washington DC, 2002, pp. 160-161.
参见李友根:《“淡化理论”在商标案件裁判中的影响分析——对100份驰名商标案件判决书的整理与研究》,《法商研究》2008年第3期;杜颖:《商标淡化理论及其应用》,《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邓宏光:《我国商标反淡化的现实与理想》,《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5期。
参见邓宏光:《
商标法的理论基础》,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参见彭学龙:《
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
See Barton Beebe, The Semiotic Analysis of Trademark Law, 51 UCLA L. Rev. 677(2004).
See L. Bently, From Communication to Thing: When Were Trademarks First Conceptualized and Tredted as Property, Edited by Professor Hugh C. Hans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 2008, pp.915-945.
See Harrods Ltd. v. Harrodian School Ltd 1996 R.P.C. 697 (Court of Appeal).
See Baywatch Production Co. Inc. v. The Home Video Channel 1997 F.S.R. 22 (Ch. 1996).
See BASF PLC. v. CEP (UK) PLC (unreported 1995) (Knox, J.).
See Audi-Med Trade Mark 1998 R.P.D. & T.M. 863.
See Sabel v. Puma 1997 ECR I-16191, I-6223 (para. 20-1, 48); Marca Mode CV v. Adidas AG, Case C-425/98 20002 CMLR 1061, 1083(para.3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 Yplon, Case C-375/97 1999 3 CMLR 427.
See S. Rep. No. 79-1333, at 1274-75.
See H.R. Rep. No. 100-1028, at 5-7 (1988).
See Bristol-Myers Squibb v. Paranova A/C Joined Cases C-427/93/C-429/93 and C-436/93 1996 E.C.R. 13457 at 2913.
See J. 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 Unfair Competition § 24:104 (4th ed. 2008).
See Handler, Are the State Antidilution Laws Compatible with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of Trademarks?, 75 Trademark Rep. 269,280(1985).
See Mattel, Inc. v. MCA Records, Inc., 296 F.3d 894,63 U.S.P.Q.2d 1715(9th Cir.2002).
参见威廉•M•兰德斯、查理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See Souza Cruz SA v. Hollywood SAS (Hollywood/ Hollywood), R283/1999-3 2002 ETMR (64) 705 (para.126).
See Audi-Med Trade Mark 1998 R.P.D. & T.M. 863; Oasis Stores’ Trade Mark Application 1998 RPC 631, 649.
参见“上海晨铉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普罗克特和甘布尔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1)沪高知终字第4号民事判决书。唐广良先生对该案有深入而精彩的剖析,参见唐广良:《关于域名争议是与非的反思——兼评“safeguard”域名争议一审判决》,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1847698.html,2009年10月19日访问。
参见孔祥俊:《我国现行商标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第17页。
2009年4月,在国家工商总局集中宣布认定驰名商标390件后,我国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共计为1624件,另外,我国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累计400多件,因此,我国驰名商标已经认定二千多件。我国除了国家认定“驰名商标”外,还形成了省级认定“著名商标”和市级认定“知名商标”的泛驰名商标体系(参见陶鑫良:《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载《郑成思教授逝世三周年纪念会暨
商标法修改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2009年9月10日,第147页)。据《2008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统计,我国29省市2008年认定驰名商标6871件,累计21111件。
同前注。
李友根先生曾对各级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案件的100份判决书进行分析,发现涉及“淡化”一词的共有38份,法院在31份判决中运用淡化理论作为论证判决结论的理由之一,其中有21份判决书将淡化理论作为混淆理论的补充,即以混淆理论判定被告行为构成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行为后,才论证被告行为及其后果具有淡化驰名商标的性质与危害,以进一步强化其判决的合理性。有10份判决将淡化作为独立于混淆之情形,甚至有判决书明确提出,“对普通商标的侵权以引起商品来源的混淆为原则,对驰名商标的侵权则不以混淆为前提,其可以是对驰名商标的淡化、模糊等。”(参见“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诉深圳市雅饰达五金塑胶有限公司等案”,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佛中法民三终字第5号民事判决书)。李友根先生认为,淡化理论尚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未被法律所引入时,裁判文书引入法学理论作为论证的依据,会影响判决的公信力、权威性与可接受性,有可能改造、歪曲甚至瓦解现行法律制度,有悖于法制统一的基本要求(参见李友根:《“淡化理论”在商标案件裁判中的影响分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3期)。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See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Mark DeWolf ed., 1963. 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