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漫谈犯罪被害防范

  

  从生活方式角度及相关理论考虑犯罪被害的防范,就告诉我们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尽量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如在日常生活及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涵养诚实、和睦友善,避免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和怨恨等。如对于抢劫、盗窃犯罪的预防,应注意减少所处环境存在的诱发犯罪因素,不炫耀夸富,加固门窗,尽量避免全家外出;对于伪装寻人的陌生人、乞丐、售货人,应特别提高警惕,不应让其人内。对诈欺犯罪的被害预防,则养成不轻信于人的良好习惯,如有利用新闻广告以诈欺者,倘有意应征,宜先调查了解对方之营业状态和经济状况,尤其对于条件颇佳或要求当场缴纳某种名目之金钱等场合,应特别注意;有以廉价冒售伪货者,应特别提高警戒确认品质,不贪图小便宜以免反遭损失。对暴力犯罪的被害预防,宜避免与流氓、无赖等不良分子或性情暴虐、恃强凌弱等异常性格者来往;避免意气用事,处世、为人不过分固执己见;在受人挑拨时,应尽速设法离开现场,避免冲突发生等;对性犯罪的被害预防,则告诫女性要小心提防,不宜单独赴偏僻之处;服装不应过分暴露,化妆、装饰应有分寸;被陌生男性问话时,不应以笑颜对待,并注意不为甜言蜜语所诱惑等等。


  

  (三)注意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前听过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被害防范方面很有道理。在犯罪学的研究中,有学者专门对被害人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具有抑郁、好斗、贪婪、轻浮、刚愎自用等消极性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成为某些特定犯罪的被害人。如有忧郁倾向的人,往往对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都缺乏热情,对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危险或苦痛也难于觉察。这些人不仅会因悲观厌世而自杀,而且容易成为被害人。贪婪的人往往因贪图一时之利而失于以客观的眼光反视自己,难于冷静地对事物做全面分析,故容易陷入对方所设置的圈套而成为诈欺犯罪的被害人。轻浮的女性往往思想肤浅,处事态度随便,因而容易接受不良暗示或刺激加害者,成为性犯罪的被害人。如果与轻浮女性相处的男性痴情而单纯,又容易引发和激化矛盾,致使女性成为杀人、伤害犯罪的被害人。轻浮的男性,则容易招致伤害或被恐吓而成为被害人。在非预谋犯罪中,轻浮的人被选作被害人的可能性较大。拥有暴虐性格的人,往往权力欲、支配欲极强,刚愎自用,不顾他人意愿而一意孤行。所以,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制造怨恨,引起矛盾。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容易为家属或部下不满而成为杀害对象,等等。所以,注意自己的修养,练就宽容、大度、友善、谦逊、内敛、尊重的个性品格,就会减少发生纠纷、引发矛盾的机会,被害的可能性当然会随之减少。


【作者简介】
张旭(1962-),女,辽宁黑山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
【注释】这里所述的三种互动模式,源自美国犯罪学家玛丽·C·森斯托克,杰西·利昂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参见玛丽·C·森斯托克,杰西·利昂.老年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学理论的修正、完善.[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第88页以下,引自许章润.犯罪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1.注释29.
参见百度百科,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096.htm,最后访问时间:2008年11月1日。
【参考文献】{1}{12}张绍彦.犯罪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7.108。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3。
{3}黄富源,范国勇,张平吾.犯罪学概论[M].台北:中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2006.446。
{4}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36.139。
{5}Wolfgang. Patterns in Criminal Homicide[M]. 1958,203-217.
{6} Voss, Hepburn. Patterns in Criminal Homicide in Chicago[J].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 1968,(59):506.
{7}Green, Wakefield. Patterns of Middle and Upper Class Homicide[J].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1979,(2):176.
{8}[美]玛丽·C·森斯托克,杰西·利昂.老年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学理论的修正、完善[A].[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C].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96-97。
{9}Goldstein. Aggression and Criminal Violenc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65-67.
{10}许章润.犯罪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3。
{11}[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M].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434。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