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余论
我国著作权法存在广泛的法定许可制度,这一直被人垢病;同样,对于我国著作权法上法定许可制度中的“权利保留”,即权利人的“选择退出”制度,人们也深表怀疑。[29]怀疑的理由包括法定许可制度中许可费的制定方法难以取得权利保护和利用效率之间的平衡,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法定许可制度(义务规则)必须要克服的困难是许可使用费确定中的信息成本问题。[30]许可使用费制定者,无论是法院、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或版权集体管理机构,都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来评估版权材料的实际价值。故而,这里存在一个许可使用费制定者克服评估作品价值的信息成本与当事人克服交易成本之间的比较问题。而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许可使用费制定者属于交易中的重复交易方(重复博弈者),其克服信息成本的能力和动力都将优于作为一次交易的权利人(一次博弈者),尤其是单个的权利人。因此,在高额交易成本或策略性行为等特定条件下适用法定许可制度等非自愿许可制度仍是有效率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著作权法上的法定许可制度具有优越性。其优越性在于,允许权利人“选择退出”,为合理使用费的确定提供了矫正机制,即权利人可以通过行使“选择退出”权利而获得合理报酬。在我国,法定许可使用费由相关部门通过文件形式予以发布,权利人完全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作品的实际价值,从而决定是否选择退出这种利用类型。因此,笔者主张,应该完善我国著作权法上的“选择退出”制度,尤其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的海量作品使用等交易成本较高的情况,以在保护权利和促进信息自由传播与作品的有效利用之间取得适度平衡。
最后,我国著作权法缺乏强制许可制度,笔者曾经主张,从对作品的利用效率角度考虑,规定在特定情形下的义务规则是非常必要的。[31]因此,在我国著作权法再次修订时应该充分认识到“选择退出”制度的价值,完善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义务规则和转换规则。
【作者简介】
梁志文,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知识产权法。
【注释】See Jonathan Band,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to the Google Books Settlement, 8 J. Marshall Rev. Intell. Prop. L. 227 (2009).
参见石剑峰:《谷歌图书馆中国风波再升级,作协昨晚发维权通告》,http://culture. people. com. cn/GB/22219/10407239.htm,2010年3月5日访问。
参见修订后的Google图书和解协议》第3.5(a)条(Amended Settlement Agreement, art.3.5 (a) , http://www. googlebookset-com/r/view-settlement-agreement,2010年3月5日访问。
同上注,第2.1 (a)条。
See Brett M Frischman&Mark A Lemley, Spillover, 107 Columbia L. Rev. 257, 273 (2007).
See Mark A Lemley&Philip J. Weiser, Should Property or Liability Rules Cover Information?,85 Texas L. Rev. 793, 786(2007).
参见焦和平:《论我国<
著作权法>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完善》,《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靳学军、石必胜:《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适用》,《法学研究》2009年第6期.
See Oren Bracha, Standing Copyright Law on Its Head?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and the Many Faces of Property, 85 Texas L.Rev. 1799, 1808(2007).
See Daniel A. Crane, Intellectual Uability,88 Texas L. Rev.253, 254(2009)
See Henry E. Sm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Property: Delineating Entitlements in Information, 116 Yale L. J. 1742, 1799一1806(2007).
同前注,Daniel A. Crane文,第262页。
同前注,Mark A Lemley & Philip J. Weiser文,第790页;Abraham Bell & Gideon Pharchomovsky, Pliability Rules, 101 Mich.L. Rev. 1,39一49 (2002).
同前注,Oren Bracha文.第1810页。
同前注,Mark A Lemley & Philip J. Weiser文,第787页。版权法中义务规则之合法性在现有的法经济学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其具体的总结可参见Stewart E. Sterk,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Uncertainty About Property Rights, 106 Mich.L. Rev. 1285(2008).
参见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同前注,Oren Bracha文,第1835页。
同前注。
更全面的阐述可参见粱志文:《反思知识产权请求权理论》,《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
See Hannibal Travis, Opting Out of the Interne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84 Notre Dame L. Rev. 331,348(2008).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8)一中民终字第6512号民事判决书。
See Thomas G. Field, Jr.,From Custom to law in Copyright, 49 IDEA 125, 126 (2008).
参见Google图书和解主页,http://www.googlebooksettlement.com/r/home,2010年3月5日访问。
参见《超星数字图书馆喜获30万作者签约授权》,http://www. ssreader. com/zhuanti/15/zj. htm,2010年3月5日访问。对于该公司的盗版指责,参见http://blog.sina.com.cn/wuyue2006,2010年3月5日访问。
参见梁志文:《我国著作权法上未发表作品的合理使用及其立法模式》,《法学》2008年第3期;See Zhiwen Lung, Beyond the Copyright Act: Fair Use Doctrine Under Chinese Judicial Opinions, 56 J. Copyright Society of U. S. A.695 (2009).
See John S. Sieman, Using the Implied License to Inject Common Sense into Digital Copyright, 85 N. C. L. Rev. 885, 919 (2007).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3)一中民初字第12064号民事判决书。
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提字第5i号民事判决书。
本条规定是否属于法定许可,学理上存有争议。它也可解释为法律承认的双示许可制度,参见梅术文:(信色网络传播权殷示许可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法学》2009年第6期。
参见丛立先:《转载摘编法定许可制度的困境与出路》,《法学》2010年第1期;更全面的分析,参见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章。
同前注,Stewart E. Sterk文,第1290-1291页。
参见梁志文:《数字著作权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