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学为何不能培养大师

  

  王全安导演说过一句实在话:“中国电影从来不缺乏大师,缺手艺人。”[18]这话完全可以用在中国大学身上。事实上,如果大师是稀有的,那么在珍视并保护大师的同时,就不能无视该如何对待“小师”的问题。鲁迅提倡“做土”的精神:既要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19]培根也说过,“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20]可惜,患上大师饥渴症的人们好像并不打算使用这剂胰岛素。


  

  综上,前引论者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提醒人们适度反思梅校长的大师论:大师何以为大师?大学究竟为何而立?大学仅是属于大师的吗?在未有大师之前,大学何以成为大学?在未有大师之前,大学是否有善待无名“小师”,为其发展进步提供充分的条件,以便“大师”有可能从中产生的责任?


【作者简介】
姜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法学博士。
【注释】圣人的话题不仅见于儒家,墨家也讲。见《墨子·修身》。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东晋以后,人们开始把孔、孟并提。唐代韩愈首倡道统之说,扬孟抑荀,把孟子定为孔子学说的唯一继承人,称为“亚圣”。
吴冠中则以幽默的口吻告诉学生:“所谓大师,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打工最多的劳动者。”程曦:“吴冠中:中西合璧的‘艺术苦行僧’”,http://news.tsinghua.edu.cn/new/readnews.php?id=23676。
对于某公含泪一事,大抵应了鲁迅的话:“向来,我总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哭流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确有珠泪横流,也须检查他手巾上可浸着辣椒水或生姜汁。什么保存国故,什么振兴道德,什么维持公理,什么整顿学风……心里可真是这样想?一做戏,则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但看客虽然明知是戏,只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够为它悲喜,于是这出戏就做下去了;有谁来揭穿的,他们反以为扫兴。”(《马上支日记·七月二日》)其实,其人遭厌恶,冒领大师头衔倒在其次,关键是矫揉造作,甚至否认历史事实、试图反复欺瞒公众。吴中杰:“余秋雨与上海写作组”,《南方周末》2010年2月25日E24版。2010年2月,由近20名书评人和学者联合推出的“09-10年度烂书目”发榜,余氏《问学》榜上有名。姜妍:“余秋雨《问学》等获评年度烂书”,《新京报》2010年2月25日C09版。
清华大学即被纳入教育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该校设有姚期智计算机班、钱学森力学班和数学基础实验班。有人戏称之为“摇钱树”。2010年秋季该校还将开设生命科学和化学实验班。郭少峰:“清华自主招生联考学校有望增多”,《新京报》2010年3月5日A12版。
吾民:“大学能培养大师吗”,《南方周末》2009年11月26日F30版。又及,论者频将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与梅贻琦校长的大师之论并举。其心中或对二者关系了然,读者却容易误读。国学研究院的设立是曹云祥校长任内的事。其于1929年7解散。1931年梅贻琦始任校长,二者并无交集。
1929年夏,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他的数学成绩较低,但他的国文成绩和英文成绩都是特优。主管录取的老师便将他的成绩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家伦打破惯例,予以破格录取。许诺:“开明的人才观:不拘一格求人才”,清华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1746。类似的还有钱伟长。1931年夏,18岁的钱伟长参加高考,以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100分的成绩跨进了清华大学。那年清华的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更遑论游清华园。年轻气盛富有想象力的钱伟长没有包袱,大胆想象,花了45分钟,洋洋洒洒写就一篇450字的赋。命题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100分。四叔钱穆看到后则告诫他别太气盛。那年的历史题目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怪题,好多人考了零分,钱伟长又答题如流,稳稳地考了满分。可是,钱伟长其余四门课——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却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方正怡:“钱伟长:桑榆匪晚奔驰不息”,清华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7485。若依照全面发展的原则,钱钟书、钱伟长可能都上不了清华,也上不了大学。2010年8月钱伟长逝世。媒体刊登的怀念文章称:“1979年-1980年,全国绝大多数右派都得以平反,恢复名誉,惟独钱伟长,尽管有中央文件点名改正,清华却要拖到1983年1月才办。”“上世纪50年代,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的钱伟长,在教育和科学方面建言不少,反响很大。在蒋南翔校长的心中引起的反应是难以言喻的。钱伟长被划成右派与当年的政治形势有关,但也与此不无关系,其右派问题迟迟得不到改正液正在于此。”王扬宗:“钱伟长”,《财经(双周刊》2010年第17期(8月16日,总第270期),第132页。
赵聪、谢晓怡、彭春丽:“梅贻琦:清华的‘终身校长’(上):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新时报》2009年11月16日B3版。
裴毅然:“熊庆来慧识华罗庚”,《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2日。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0255。史轩:“开明的人才观:不拘一格求人才”,《新清华》第1781期(2009年11月27日)第4版。吴晶晶:“华罗庚”,《经济日报》2009年12月16日第3版。“大师是怎样成长的——选自《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光明日报》2010年9月25日。http://news.tsinghua.edu.cn/new/readnews.php?id=23830。
闻立雕:“我的父亲闻一多”,《新民晚报》2009年5月30日-6月5日连载。文中提到,清华大学聘任教授一般是很看重资历的,而闻一多“既不是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清华当年只是个留美预备学校,课程不分科系或专业),又没混上一个博士、硕士的学衔、学位(他留美学的是美术,而美术家没有博士、硕士之称)”,“他的国学根底完全是在家中打下基础,以及后来刻苦自学得来的”。
钱穆没上过大学,是“小教”出身的学者,后来却能在燕京、清华、北大和西南联大等名校当教授。
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诗。
如今的中国总有许多见怪不怪之事,例如:互联网既已通天下,一些海外归来的学人却似乎偏以对中国之事知之甚少为荣;一些内地的(尤其是那些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三五百米的)大学则每每鼓励甚至是强求其教员用外文(主要是英文)而不是中文给学生授课、在“国际(多数情况下是美国)”的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以示不俗和水平高超;而热销的报纸评论专栏上,却总能有供职于国外大学的中国或华裔学者用中文写作的文字,或褒贬时弊,或宣介异域经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何总是在远方?奈何,奈何,奈之奈何?无可奈何!
默秋:“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一)”,清华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new/readnews.php?id=19972。2010年5月24日访问。
李传玺:“胡适与陈寅恪友谊的见证”,《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月3日。清华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1933。
[美]基普·S.索恩:《黑洞与时间弯曲》,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01页。
王全安:“我只是一个手艺人”,《南方周末》2010年2月15日E21版。毛寿龙在微博中写道:“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家:国内课题项目经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家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用途规定很严、很死,要求必须精准预算,结题验收要一一对账,但科学研究很难根据预算去进行,于是必须一年花费4个月对付申请和预算等工作。”《新京报》2010年8月3日A03版。
《鲁迅全集》第一卷(坟·未有天才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177页。
转引自[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