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何不能培养大师
姜朋
【关键词】大师;大学
【全文】
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此生活之大端也……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石涛《画语录》
如今,人们推重“大师”犹如古时膜拜“圣人”。[1]虽然庄子说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篇》)之类的话,但在儒家那里,圣人确是要死人才做得。比如,孔夫子眼里唯有周公是圣人。孔夫子身后,又被学生树为圣人。[2]再后来,圣人的名单一再拉长,曾子、孟子、朱子都成了圣人。[3]大师则不同,逝者有资格被奉为大师,健在者也可能被冠以“大师”的头衔。当然,若按戏谑者的说法,“所谓权威大抵是比同龄者活得更长久罢了”,大师也是需要年资的。[4]譬如“含泪某公”,年纪轻轻就敢当大师,自然不会招人待见。[5]
不过,近来的风气好像有些变化,颇有大师要从娃娃抓起的意味。名校争办“大师班”或为一例。[6]有人看不下眼,遂质问起“大学能否培养大师”来。[7]论者开篇即说,其意在“探究一下大学怎么会与大师扯上关系以及如何扯上关系”,结尾处却说“大学未必能够造就大师,大师或许可以成就大学”。结论与立意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未必”、“或许”等模棱两可之词,亦不免让人疑惑:在未有大师之前,大学如何成为大学?大师又何以成为大师?[8]
论者未加限定地使用“大学”字样,乍看起来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说世上所有的大学都未必能造就大师。但从后文来看,所指摘的其实还是国内的(历史上也及于当今的)大学。文中多次提及的陈寅恪先生,被论者认为是“大师”。经查,陈寅恪先生13岁即开始海外留学,前后长达16年: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学习4年,后因病回国。1918年7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再赴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梵文。因而,陈先生的求学经历表明,外国的大学“或许”“能够造就大师”。
论者断言,梅贻琦校长所说的大学要有大师,指的不是要培育大师,而仅仅指要聘请好的师资(大师)。此一高论不知其所据为何(恕笔者简陋,闻听梅校长强调大师,并非要把教授用来提升大学的声望,而是希望教授在学问和人格上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9])。此外,论者也没有言明,梅校长任内的清华没有培育出“大师”,是否就意味着所有中国的大学从此之后就不能培育出“大师”。事实上,不拘一格用人才、将无名后进培养成为学界大师的例子,在梅校长任内的清华确有其事。华罗庚即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