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失败是烟草专卖局南辕北辙的恶果
谭敏涛
【全文】
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我国承诺今年1月9日前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实现100%禁烟。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无一部国家级的无烟立法,且囿于种种因素,履约5年内,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却在3年内增加了2亿人。(1月4日《京华时报》)
中国“控烟”之难,被认为是体制之弊,相关利益各方生怕既得利益被侵占,所以一直以来阻碍“控烟”之举在全国推开,要不,他们就无法享受烟草业税收带来的高福利。作为仅有的专司烟草职能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其一权独大的权限行使和利益均沾的体制之弊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控烟”诚意和效率。五年前对外的承诺,五年后的难以兑现,五年前的信誓旦旦,五年后的唯唯诺诺,这样的国家形象怎能和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吻合呢?国内为了税收,也顺便连着腐败和公款消费,国外成了不诚信的国家代表,一个“控烟”承诺,五年的光景竟然连一部基本的“控烟”法律法规都制定不出,这样的经济大国,何以承载国民的富裕和幸福呢?但到底中国“控烟”之难,难在何处呢?
首先,对于“控烟”之困,人情味十足的中国社会见面敬烟的传统每每发生在身边,总让人有难以承受之重。而高档烟的“抽的人不买、买的人不抽”恶习已经侵蚀了社会的良性机理。烟草作为一种馈赠礼品,不仅赠送者愿意,受赠者也乐意,因为,高档烟草即是为馈赠礼品所生产。而全球“控烟”策略在于在烟草盒包装上印上折寿、自残、致癌、致死、腐烂肺部等等警示图标,但在中国,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的普通习语丝毫不能阻挡送烟和敬烟的恶习蔓延。这样,送烟成了送礼,送礼演变为权力的既得利益,烟草企业何愁高档烟卖不出去呢?如果,中国能如国际社会要求的那样,在烟草盒上印上折寿、自残、致癌、致死、腐烂肺部等等警示图标,到时,敬烟和送烟变成了送死,谁还甘愿接受赠烟,谁还愿意送烟呢?当全社会对烟草产生一种禁忌,当全社会视烟草为一种毒害,当全社会将吸烟作为社会的一种恶习,那么,何愁送烟和敬烟会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呢?
再者,在年年的公款消费中,虽然烟草支出处数额未有披露,但公款消费占据烟草业的巨大份额却是不争的事实。哪一级国家行政机关没有备用的高档烟?哪一个抽烟的国家行政人员自己掏钱买烟?哪一个国家行政机关没给领导送过高档烟?这些都是公款消费烟草的证据,但是,公款支出毫无监督的沉疴已经蚕食了当官为民服务的性质,行政机关对烟草的功效发挥于普通民众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让关涉其自身利益的烟草专卖局牵引“控烟”举措,何以能在行政机关稳步推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