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
《条例》实施的环境也有待改善,环境包括体制、制度、政府部门和政府公职人员的观念,等等。就观念而言,有些人总认为保密可靠、稳妥,信息公开风险太大,很可能会有损国家利益,因此能够不公开就尽量不公开,能够少公开就尽量少公开,这些观念在很多官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不能让老百姓知道太多,知道太多就不好管理。法律、政策让老百姓知道了他就不好收钱了,不好摊派了。现在好多信息不公开,就是因为涉及到部门的利益。
最后,司法体制也是信息公开的环境问题,法院办案不独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跟法院打招呼,市委、县委跟法院打招呼,法院对相应信息公开的案子就不敢审了,甚至拒绝受理与信息公开相关的行政诉讼,有时,法院驳回起诉、不予受理,连一个裁定也不给当事人,使当事人不能向上级法院上诉,只能活活受气。因此,没有独立的司法保障,公民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通常就是一句空话。
对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障碍,我们不能企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而应当循序渐进,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寻求突破:第一,对《保密法》和《
档案法》进行修改,将现代法治的理念和精神,包括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理念和精神贯彻到这些法律中去。第二,制定《保密法》和《
档案法》的实施细则。如《保密法》关于密级(绝密、机密、秘密)的确定主体、标准、程序的规定,《
档案法》关于解密年限、程序的规定,都可以通过实施细则将之具体化。第三,将《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信息公开法》,最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成为基本法律。同时,要在制度的约束下,促使政府部门和官员转变观念。
在法治国家,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共权力透明的重要手段,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甚至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公开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由国务院制定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仅是该项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并且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条例》规定的公民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更多的还停留在纸上,无法落到实处。因此,“为权利而斗争”仍是建构信息公开制度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