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同情和责任感要求水资源丰裕的国家应当从道义上对水资源匮乏者的处境予以考虑。据瑞士联邦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调研报告,当水资源数低于某一“水阈值”时,该国粮食进口剧增。报告预测,至2030 年,将有35个亚非国家缺少足够的水资源生产粮食。[20](P307)那么,就缺水国家需要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粮食而言,流域国应当考虑节约用水,以为其他贫困人口增加粮食生产,例如有人就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世界粮食银行,来援助贫穷的国家。[21](P116)国际水管理学会研究认为,可将水资源用作其他用途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业用水的生产率,“农业用水生产率的提高将使更多的水资源被释放到大自然中去。它将会缓解供水不足,给穷人以更多的机会,并且通过聚焦于贫困问题,从而可以增加穷人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22]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水在减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3]基于人应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考虑,流域国政府同样负有倡导人们改变浪费水资源的生活用水习惯,减少或不增加不必要的用水项目和耗费水资源的大型水利工程,改变粮食灌溉方式等,修缮年久失修的供水设施,减少水污染,并在与其他流域国分配水资源时共同承担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以将更多的水释放到生态环境中,保护水源和生态系统,因而改善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贫困的人们的生活。《赫尔辛基规则》第5 条规定在合理公平利用水资源应考虑有关因素时,规定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应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虽然长久以来《赫尔辛基规则》的“公平合理原则”被反复引用,但却极少有人注意“避免浪费”这一蕴含丰富道德意蕴的条款。
当然,各流域国节约各种形式的用水,承担生态用水需求以及为远方那些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穷困和疾病的人们照相,一方面要依靠个人在日常用水中的理性自律,但水资源首先在流域国之间分配,之后又由国家在国内进行分配,因此一个国家的水资源法律、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教育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各国政府有责任引导本国公民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管理水资源。
结语 国家的理性“自律”
国际法不是法,而只是一种实在的道德,在实施关于水资源分配的国际法方面,提升国家的道义责任感比法律的约束更为有利,道德在国际社会中的产生更像是源自于“自然理性”。虽然道义上的义务对流域国水资源分配的约束力也有限,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国家不仅仅遵守强制性规则,也愿意承担道义义务,在分配国际水资源时理性地自律地承担生态用水需求以及为远方那些因水资源匮乏而陷入穷困和疾病的人们节约用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者简介】
李彩虹,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注释】李珂.透视贫水:权力、贫困与全球水危机.绿色中国,2006,(23).
解读世界水资源危机:13亿人喝不上干净饮用水.
http://www.sina.com.cn,2007-7-10.
当今世界和水危机.
http://www.irib.com/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shijieshuiweiji.htm,2007-12-10.
何大明、苟俊华.国际河流(湖泊)水资源的竞争利用、冲突和求解.地理学报,1999,(6).
盛愉、周岗.现代国际水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王铁崖.国际法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 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赵敦华.劳斯《正义论》解说.香港:三联书店,1998.
陈致中、李菲南选译.《国际法案例选》.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戴长雷,王佳慧.国际河流水权初探.水利学术,2003,(12).
鲍尔·G·哈里斯.国际正义与环境变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罗尔斯.正义论 . 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 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奥本海.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陈公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王曦.论现代国际法中的普遍义务概念.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当今世界和水危机.
http://www.irib.com/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shijieshuiweiji.htm,2007-12-13.
未名.世界淡水资源供求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5).
詹姆斯·P·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李曦、蔡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水管理学会.流域节约用水的前景.董丽丽译.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wsdisplay.asp?ID=45987,2007-8-16.
万五一译.《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第二期(执行摘要)(21).
http://www.hwcc.com.cn/nsbd/NewsDisplay.asp?Id=172060,200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