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证据定谳:明清诉讼的事实之维

  
  再来看一起招赘案:

  
  据王大新供,王吉辉系生所招之婿,已给过佃田一分,计押佃钱一百八十串文,所有牛谷种籽,一概付给等语。乃王吉辉心不输服,意欲同伊子公分家产。查验原日合同,内载“有财多与,无则少与”字样,是不能与王姓之子同分无异。断令仍照原日所分押佃钱一百八十串文,一并交付王吉辉及张发先收执。[13]

  
  在这宗招赘案中,赘婿与儿子发生财产纷争。依据原日合同“有财多与,无则少与”的约定,女婿王吉辉并不能告争财产的多少,更无论与王姓之子同分。所以,判官断令维持原日所给佃钱。招赘合同成为此案判决的核心要素。

  
  同样,立嗣案也重视证据:

  
  此案讯据袁立仁出抚与袁湘为嗣,系袁湘在日凭族戚立据,历年相安无异。袁湘段后,其母袁王氏因议备膳养之费,向立仁取用,常有短缺,以致控案,欲作悔继之谋。袁立仁既出抚与袁湘为嗣,自应供养母亲,何能违抗。仍照原议,所有洋银三十元之利息以及应备钱米,须按月缴归王氏。其母年迈,身后衣棺等项,即当早为预备。故父袁湘停柩未葬,尤宜赶紧妥安窀穸,以慰幽灵而尽孝道。并饬令潘明高从中开导。以后母子毋得争论,原粘继书一纸,允约一纸,洋条三纸均发还。遵结附卷。此判。[14]

  
  议立嗣子一般在宗亲中进行,而且往往是同祖之亲。即便亲近如此,写立议单还是惯常的做法。在此案中,所后之亲因为供养有网而作“悔继之谋”。判官并未准许悔继,其原因在于立继事实成立,有“族戚立据”存在。但是作为嗣子,袁立仁对于“议备膳养之费”常有短缺,的确于约不合。所以,判官敦促袁立仁“依照原议”,钱米利息“按月缴归王氏”。此案中判官的处理,只不过是让双方都遵从原约,以契据为本。

  
  二、命盗案中的证据定谳

  
  (一)“人命以尸伤为据”

  
  相对于被称为“细故”的户婚田债案而言,“命盗”重案无疑更被官府重视。发生了命盗案之后,检验是必经的程序。明清时期的检验工作一般由件作进行,有时也请地保完成。学界关于“命盗案”与“细故案”的审判是否是依据法律有不少争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查清事实是理讼的前提,细故案是这样,命盗案尤其如此。一代名臣海瑞就说,“人命以尸伤为据”。[15]

  
  下面来看几则判犊:

  
  例一:审得登封县民范显叙以母冤未明,复控增生王允若一案。缘范显叙与其父征孟,开采煤窑,拖欠王允若钱五十余千,经前府断结有案,行县追偿,迄未清缴。屡经该县差传,避匿不到。道光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将其弟显积传案,杖责二十,勒限押追。其母阎氏痛子情切,十八日往寻允若,哀其赴县求释。允若外出,经街邻韩都全、王凯奏劝走。晚告允若,期于二十日在颖阳集面议。讵该氏愁急莫解,旋赴村外仝生祥地内树上自缢身死。报经该前县曾勘验,树在沟边,下有土峺,树枝围圆一尺五寸,距地六尺七寸,绳长两丈,两头系于树枝,中段绕脖项六道。上一道斜入两耳后,至发际,宽三分,深三分,紫赤色,八字不交,下二道围绕颈上,深二分,微赤色,余三道微松,色白。一足立于峺上,股微屈;一足下垂沟边,舌出齿,腹下坠,左领颇下,左腮颊,俱有擦伤,委系自缢身死。惟树枝颇高,非扬手可及,可以结扣。盖将绳头盘结成团,使有斤两,力掷而过。追其缒地,随将绳头理开,在绳身搭一活扣,倒拽而上。彼头亦复如是,则两股平悬,中成一兜,将首探入。绳长,故绕至六道,然后吃紧,再屈一股,伸一脚,全力下注,遂致殒命。细揣情形,不差毫发。王允若讯无威逼情事,免其置议。[16]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