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钱债之案必以契约为凭”
钱债案也非常依赖证据,所谓“钱债之案必以券约为凭”。[6]在很多案情简单的判词中,这种证据观念只是一笔带过,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一:审得蔡仕祯买黄夔龙父文宗房一所,时龙与兄元嘉同签契。二次共收四十六两,后又二次告找,共收三两五钱。真中真契,何说之有?夔龙诬词图利,姑示笞儆。[7]
例二:审得戴生士熹初借林士述银十两未还,后又借二十两,前十两内算利十两,遂估合四十两,写作一契。士熹以屯田之租拨二十石,年抵其利,计今七年矣,计租一百四十石。以时价或四钱或五钱计之,约得利租五六十两,若以加工之利算,利亦有余矣。所余之利虽不可抵母银,独不可以抵估合之子银乎?是四十两内之十两可无偿。若云原只二十两,估车其半,则士述之素行固然,而非所论欠专利薮之戴生也。本馆所凭者契耳。令照契还断三十两,其内十两姑免追。[8]
例三:银钱来往以摺为凭。李葆元所呈数簿与余家毫无纠葛,何以当日不将摺据批销。其情词实有不足见信之处。张步仁徒以自己所开数单为凭,余家所呈之条据,则是伪造,所立之数摺,亦未批销,专抗骗之词籍图拖累,殊属不近情理。张步仁交捕署看管。各据均存。此判。[9]
以上三个都是比较简单的钱债案。例一中,蔡、黄因房产买卖发生纠纷,判官并无过多言辞,首先指出黄夔龙兄弟曾经与蔡仕祯签契,然后反诘“真中真契,何说之有”,契约在钱债案中的证明力显得不容置疑。例二的情节稍显复杂,戴士熹先后借林士述银三十两,算利十两,以四十两作契。士熹以屯田之租年抵其利,判官认为虽不可抵母银,但可以抵子银,断令照契偿还三十两。在判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判官断案的依据—“本馆所凭者契耳”。最后一个判词中,判官开宗明义地表明“银钱来往以摺为凭”,然后指出李葆元所呈数簿与余家“毫无纠葛”,因此并不能否定余家摺据的效力,而张步仁也不能仅凭自己所开单据而诬指余家条据为伪造。在这三个钱债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证据对断案的决定性作用。
接下来看一起复杂的案件:
审得洛阳县博士关笃行控关得福藉约讹赖,及关笃庆等假冒祀生等情一案。缘嘉庆十五年,关笃行当给已故关得禄之妻周氏地十四亩,价银一百两,亲笔立约为据。关得福之子笃瑞为得禄承嗣,以十余年来,笃行总未交地,并将籽粒霸收,控追原价。该县断令照数退缴,籽粒免追完案。讵该博士词称:立约之后,关周氏并未付银,有原中关杲可证,迭控于府。查关周氏业已改适,无从质讯。虽关杲所供无异,但典质田产,岂有立约之后,始行索价之理?既未交价,即应退约。如原约遗失,亦应向典主要一失约字据,以杜日后之争。该博士老于世故,岂竟有虑不及此?今信物既存人手,虽百口乌能置辩。仍依县断,着于年内速将原价缴出,以便给领,籽粒从宽勿追。[10]
此案中关笃行典地与人,因拒不交地而被控追原价,县断“照数缴退”,其“亲笔立约为据”应是主要原因。嗣后迭控至府,虽关笃行有中人为证,但是原经手之周氏已无从质讯。知府李钧虽以“岂有立约之后,始行索价之理”诘之,并认定该博士“老于世故”,但判词中最有力的一句乃是“今信物既存人手,虽百口乌能置辩”!钱债契约作为“信物”的存在,已非言语的辩驳所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