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致SHGY同学的信10则

  
  贷款的利与弊:

  
  一、弊,利息压力。政策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政策的优惠(例如:公积金贷款,某种情况下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打七折等等)。利息到底有多重?有很多人惧怕利息,认为那是无端的浪费。殊不知:由于贷款总额是固定的,是不会随着岁月而递增的,尽管利率会有所起伏(在一定的区间内),但是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其实利息并不可怕。

  
  二、利,货币扩张(乘数效应)。试举一例:某人有一百万现金,意欲购房(非自住),恰好有一百万/套的房子出售。有两种方案:1、全部现金买一套。月租金两千元(并非精确的市场价格,仅示意而)。长期收益是:房屋的增值部分和全部的租金;2、分别用五十万购买(即首付五十万,贷款五十万)两套。假设月供(显然需要精确测算,这里也只是示意而已)与租金相等,便不再会有任何额外负担(其实,长期而言,由于租金有上涨的趋势,而月供的上下浮动则很有限。因此早晚会出现房租相对于月供的净收益。在此,姑且忽略不计。)。那么长期收益是:两套房子的增值部分。再假设:房价十年翻一番。那么十年之后,第一种方案的收益为:100万(增值)+2000*12*10(租金)=124万;第二种方案的收益为: 100万(增值。其实,应该小于100万。因为:10年月供之和+剩余贷款本金一定会大于贷款总额50万。具体的数字需精确计算。既然前面已经将房租相对于月供的净收益忽略不计,在此也做同样的处理。)+100万(增值)=200万。即使考虑租金会逐年递增(甚至也是十年翻一番),数量也很有限(不过36万)。两相对比,优劣立判(只算大数,忽略了细微出入)。那么唯一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房价能否十年翻一番(即年均递增约7%)???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知识、理论、阅历、经验,更需要智慧(这就是理财的核心价值)。基于中国和北京的特定时空条件,愚以为,肯定不止翻一番!!!

  
  贷款(也称举债,自然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迅速(相对于人生而言的合理期限,绝不是一朝一夕)致富的——不二法门!!!原理:优秀资产的增值率(如果是创业的话,那么就是创新事业的创收速率)一定会远远大于贷款利率。

  
  贷款的技巧:1、最低首付。最大限度利用杠杆效应;2、最长年限。尽最大可能降低目前的月供,减轻现实的资金压力。拉长(时间)并加重(数量)的利息负担如果用长远眼光来看,根本——微不足道。如果你对保险业熟悉的话,就会知道在投资类保险中,保险公司承诺的多年以后的较为可观的回报,其实远远不及你投保期间所投入资金的正常市场回报(其间的差额就是保险公司的巨额利润)。

  
  买哪里的房子?由于目前处于房地产发展的初期,房地产价格呈现普涨的态势,因此不必过于计较房屋的位置。力所能及——就是原则。而且我认为,特定城市的外围房价应该比中心房价涨幅更高。道理很简单:由于城市的扩张,城市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之间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外围房价在初期肯定是价值洼地,随着区域整体的快速发展,上升的幅度空间和速率都会较大、较快。试想:是发达的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还是发展中的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不言自明!!!

  
  有了余钱之后,是否提前还贷?当然——不!!!还贷解决的是利息压力的问题。但是还有比利率更高回报的投资渠道——股票。长期而言,股市的回报率(也就是企业的盈利速率)一定高过贷款利率,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会去银行贷款的原因。

  
  股票与房地产可以形成投资“接力”:小钱买股票,等待积累到一定规模(超过首付)之后,便可考虑出卖股票去买房。

  
  我投资房地产的一个优势: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从考察买房,到收房装修,再到招募出租(而且几乎一年一个周期),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并非每个人都适合。

  
  我可能会积累一定的财富,但那一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其余八种理财工具之所以不适合我,理由如下:

  
  储蓄和债券。皆属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可能会稍优于储蓄。储蓄最大的优点——本息安全(风险几乎为零),但是中国的债券(不论是国债还是企业债)其安全性几乎可以与储蓄媲美,且利率较高。但是,此二者对我而言具有最大的风险,风险来自于无时不在的、不可回避的通货膨胀。纵览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史,通货膨胀如影随形。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货币贬值。再安全的本金保护制度,对于通货膨胀而言也是无能为力的。可以直言:最必然的无可争议的风险——大量、长期持有现金!!!储蓄和债券,仅仅是现金的变种(多了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息)。固定的利率是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的。股权是所有权,企业的运作是与通货膨胀在第一时间零距离接触的,是凌驾在通货膨胀之上的。企业的利润可以在天上飞,而储蓄和债券的利息则只能在地上爬。股票如船,水(通货膨胀下的价格)涨船高。而储蓄和债券如石,水落石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