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说“有项就有项腐败”,不等于说任何项或任何参与项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都是腐败的。相反,一个正直善良或者虽想腐败但又无能去腐败的人,是不可能去想着法子搞项腐败的。这些人的有关项的获得,并非源于项腐败,而是得益于自身的实力、品行和项正义。此时,如果参与项行为的人落选或者没能获得其想要的项,或者本来制造了项腐败但因腐败水准蹩脚而输了个精光,到头来却指责项正义受益者制造了项腐败,或到处扬言项资源拥有者的项腐败,那就是一种典型的项分裂症患者了。这种人一旦拿到项,自己名利得逞,就暗自窃喜,洋洋得意;一旦没能拿到项,自己目的不达,则夜不能寐,满肚牢骚,似乎在制造一种放之宇宙而皆准的事实:凡是项都是靠的项腐败。如果以这种心态对待项,对待项行为、项资源和项权力,那么,这种小肚鸡肠者很有可能永远也就不可能得到什么有价值、有水平、有光彩的项了。
但质疑项腐败,绝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因为这种葡萄即使吃到了也肯定是酸的;也绝不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因为饱汉未必饱饿汉未必饿。可以说,项腐败是一种你知我知他知人人共知的公开弊病。项的设立,尤其是奖项或者荣誉评选的设立,通过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学术研究,繁荣地方学术和中国学术,这应是这评选那奖项的初衷才对。但当这些活动变得乌烟瘴气并逐渐失去公信力时,有关部门还要强行维持,继续在科学与教育领域渗透,使已经污染的学术空气进一步恶化,就让人对制度推行的动机产生怀疑了。似乎是,搞这些活动不在于激励,而仅仅在于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甚至以此为交易平台有意提供项腐败的土壤。不管项腐败的程度已有多严重、蔓延的速度有多大,但不容置疑,项腐败的存在已成为客观现实。既然如此,项制度的相关方面就不应不去坐视不管。从项行为的角度,究竟是哪个环节有漏洞?从项主体的角度,究竟是什么纵容了项主体积极或者无奈去制造或参与项腐败?
项腐败传染性强,恶化程度高。在教育科学界,一旦弥漫了项腐败的空气,整个学术和学风就会快速受到污染,研究工作会更功利、更浮躁,教育事业会更走样、更变形。项腐败一旦蔓延起来,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景象:遇到项行为,项主体就一心想着怎么“搞定”,而不是对项本身的纯洁追求和至诚尊敬。由此,项的可信度会逐渐萎靡直至消失,项本来应有的功能及对社会、对国家的公益贡献力就会削弱,而是变质成为一种追逐名利、获取虚荣的手段。从时下各种项腐败的表演过程及演出效果来看,诸君可仔细品味或回味曝光的项腐败事实,不论这点点那站站的审批、不论这家家那师师的争鼎,还是这课课那题题的立项、还是这奖奖那励励的评选,无不弥漫着潜在规则或明示霸款的制约气息。上谁不上谁、谁上谁下,谁进谁出,谁有戏谁没戏,并非全靠谁谁谁的本事和项行为的正当规则。所以,所以,所以才有了项行为演出结束后的哭哭啼啼和吵吵闹闹。